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列表
  • 用铁路“新”服务 助推经济快复苏

    现状可喜,未来可期。

    鲁网 | 2020-07-23 16:55
  • 防洪防汛,铁路部门要“绷紧弦”、“拉满弓”

    防洪防汛事关铁路运输安全,铁路各部门必须绷紧弦、拉满弓。

    鲁网 | 2020-07-23 16:54
  • 铁路部门要着力打造一流执行力

    作为铁路部门,要想打造一流执行力,就是要让员工“想”作为、“须”作为、“愿”作为、“勇”作为。

    鲁网 | 2020-07-22 21:53
  • “神器”在手,防洪无忧

    科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让生活更加美好。伴随着高铁事业的长足进步,以“科技驱动防汛保安全”已成为铁路部门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鲁网 | 2020-07-22 18:41
  • 铁路基建助力经济“六稳六保”

    “人民铁路为人民”,疫情当下,铁路基建工作的有序推进,无疑是铁路部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体现。

    鲁网 | 2020-07-22 18:40
  • 乘风破浪保畅通 防汛救灾铁路在行动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在困难灾害前的一次次担当作为。

    鲁网 | 2020-07-22 18:38
  • 民生至上,大山深处的守望

    “小慢车”的守望,点亮着大山的希望。

    鲁网 | 2020-07-21 18:34
  • 从中国高铁看大国风采

    中国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国家,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奇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奇迹,以北斗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奇迹,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示着大国之姿,也必将为世界带来了震撼。

    鲁网 | 2020-07-21 10:54
  • 紧跟步伐 当好防洪防汛工作“压舱石”

    宁芜线铁路桥启动“重车压梁”应急方案,防止大桥被冲垮,体现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实,也体现出了铁路部门的精神与力量。

    鲁网 | 2020-07-20 14:54
  • 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复工达产的火车头

    在疫情常态化的特殊形势下,铁路部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主动作为挑担子,想方设法铺路子,促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主力军和先行作用充分展现。

    鲁网 | 2020-07-20 14:42
  • 以实干奏响新时代发展旋律的最美音符

    不忘初心,担当奋斗,开拓创新,无怨无悔的一代代奋斗者奏响了新时代发展旋律的最美音符!

    鲁网 | 2020-07-17 16:01
  • 下足“监管”功夫 每天都是3·15

    要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做到每天都是315,还要在日常下足监管功夫。

    鲁网 | 2020-07-17 13:54
  • “顺菜”老人的无理诉求被驳,彰显法治正义

    法院对这件事的判决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不仅维护了整个案件的公正性,还起到了震慑示范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类似讹诈事件的再次发生。

    鲁网 | 2020-07-17 10:54
  • 安六高铁:支持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铁路企业就是在社会的改革发展中跑在前面的火车头,为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担当重任。

    鲁网 | 2020-07-14 17:32
  • 啃下老区发展硬骨头,安六高铁铺就致富路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铁轨书写着中国扶贫道路上的扎实成绩,通向了中国56个民族更加兴旺发达的美好未来。

    鲁网 | 2020-07-14 17:30
  • “数字口岸”是“稳外贸稳外资”的落实落细

    铁路口岸站是我国对外经贸,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门户,是铁路国际联运班列进出国门的“桥头堡”。

    鲁网 | 2020-07-14 17:27
  • 增减之间尽显铁路情怀与担当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铁路的发展是国家前进的一个缩影,铁路的持续建设将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鲁网 | 2020-07-14 17:25
  • 千难万险拦不住,高寒高铁再“破冰”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发展的道路上少不了艰难困苦,困难是磨砺宝剑锋芒的“磨刀石”,也是成就卓越的“推进器”。

    鲁网 | 2020-07-14 17:15
  • 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倾力为民

    人民铁路为人民,让情系为民初心钉刻于万里铁道线之上,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铁路部门的郑重承诺。

    鲁网 | 2020-07-14 17:05
  • 让“真调研”成为常态

    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干部“不打招呼”“不受招待”下基层调研多了,群众看在眼里,基层喜在心上。但是,调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换上了“新马甲”、穿上了“隐形衣”。

    鲁网 | 2020-07-10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