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给过度采集信息的APP套上法律缰绳

2018-03-09 15:0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丁恒情

  41.16%的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APP之前从来不看授权须知;被手机APP采集最多的个人信息是联系方式。昨天,市消协发布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有89.62%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3月8日《北京晨报》)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电子设备的更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时代,各种手机APP也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北京市消协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乱象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报道中,北京市消协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开展本次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活动,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380份。调查结果显示,89.62%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79.23%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41.16%的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APP前从来不看授权须知。而被手机APP采集最多的个人信息依次是联系方式、姓名和头像,被调查者最担心被采集的个人信息是身份证号和银行账号。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涉及的大多数还是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使用、披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正如报道中所指出的,手机APP软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之一。而对于造成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71.54%的人认为是相关法律不健全,67.31%的人认为是行业缺乏自律。显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个人信息成为一种“商品”时,寄希望于行业自律来遏制信息采集乱象是不现实的。

  从现有法律法规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指出,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信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网络安全法》也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现实中,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却屡屡发生,甚至滋生出了非法使用或贩卖个人信息的黑灰色产业链。

  更严重的是,当前我国涉及保护个人信息的200多部法律、法规、规章,基本上都是基于泄露后的追究处罚,并没有前移到信息的实质性防范和保护。尤其是对于谁有权采集用户隐私信息,该如何保管、处理隐私信息,违规后应受到怎样的处罚等问题,目前尚缺乏明确细致、操作性强的执行条款。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人信息采集还是个人信息使用,目前还处于法律的“空窗期”。

  就此而论,解决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和违规使用的问题,需从源头上治理,即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把手机APP等新兴互联网业态的个人信息纳入法律保护。也只有给过度采集信息的APP等新兴互联网业态套上法律的缰绳,才能拉起采集个人信息的红线、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底线,从根本上遏制信息采集乱象。简而言之,个人信息保护任重道远,立法得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