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APP“小伙伴”化身为流量“小偷”?

2015-11-27 16:2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新峰

  手机套餐流量不清零政策推出不足2个月,流量莫名其妙“偷跑”事件频出。有网络安全专家称,除了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用户不知情下流失。有数据显示,国人一年为此多付出至少近400亿元。(人民网11月26日)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的发展,APP成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亲密“小伙伴”,吃喝玩乐、工作学习几乎什么领域都有专门的APP。APP已经将我们与网络社会紧紧的捆绑了起来。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3小时消耗23GB”等大流量偷跑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最终往往都是运营商减免费用息事宁人,至于成因运营商大多讳莫如深,社会公众对于这么专业的问题也是一知半解、云里雾里。APP咋由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变成了盗窃流量的“小偷”?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APP从业者坦言,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希望流量跑得快已是行业通病,也成为心照不宣的业内“潜规则”,毕竟很多APP设计者是以流量来计算受益的。因此,直接导致很多正常的、非恶意APP软件在制作过程中,设计了在安装时“套取”用户手机后台使用权限,尤其是安卓系统,很多软件都会在用户不知情、关不掉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更新、下载以增加流量消费,导致消费者付出昂贵的流量费。

  人之趋利犹如水之流下。由此看来,利益驱动才是APP这个“小伙伴”演变成流量“小偷”的最终“幕后黑手”。据悉,消费者一年为此多付出至少近400亿元。这么庞大的“市场利益”,驱动着APP制作者们处心积虑在做好正常APP业务的同时也惦记着用户的流量。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恶意资费消耗APP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甚至有的软件制作者完全放弃了所谓的职业道德,为了增加下载量,通过植入用户手机后台的恶意木马自动下载手机软件,造成用户流量不知不觉间大量消耗。在此过程中,移动通讯运营商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有用户反映的就管一管,一旦用户忍气吞声,或者悄无声息没有发现,他们也能“分一杯羹”。因此,对于流量“小偷”绵延不绝,移动运营商也难辞其咎。

  治乱当用重典。因此,要抓住这个流量“小偷”,相关部门必须“顺藤摸瓜”,加强对移动通讯运营商和APP设计制造者的监督管理,健全完善相关惩治机制,将流量“小偷”纳入法治轨道,健全手机APP的准入机制,全面规范由运营商、手机制造商、APP制造者共同参与的监督网。尤其要注重加大对流量小偷APP生产者的打击力度,形成绝对震慑,让他们付出付不起的代价。真正让APP这个“小伙伴”真正成为方便社会公众生活、工作、学习的“好伙伴”。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