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做好基层宣讲这道“农家菜”

2020-11-25 10:3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传达各级精神,凝聚发展共识,是基层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备的基本功。而如何做好宣讲工作、高效传达精神却是一门“技术活”,不少基层干部在宣讲工作中照本宣科、不接地气、上下一般粗,甚至粗暴删减,白白浪费了各级精神成果,形成了“说者无意、听者无心”的怪象。宣讲工作本身就是一道“精神大餐”,需要基层干部耐心研究、精细烹饪。

  那么如何做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笔者认为,基层宣讲就应接地气,做人民群众想听、爱听、愿意听的宣讲活动,要认真学“厨艺”,要就地取“食材”,坚持做“原味”,带头学习各级精神成果,活用俚语方言、乡俗典故,精准校准方向、指导工作,为人民群众做好基层宣讲这道“农家菜”。

  认真学“厨艺”,带头学习各级精神成果,备齐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的“精神菜谱”。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基层工作,如果说“千条线”指的是基层干部的繁杂工作量,那么宣讲活动就是“一根针”的“针眼”,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关键所在。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向群众的一线力量,是贯彻落实各级精神的“最后一公里”,更要加强自身学习,当好基层第一个学生,扎实学习理论精神,把握理论要点,理清知识框架,做各级精神成果的“明白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身“厨艺”,备齐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的“精神菜谱”,为烹饪“农家菜”打下坚实基础。

  就地取“食材”,活用俚语方言、乡俗典故,备齐活泼生动、易于消化的“精神作料”。基层宣讲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民服务,因此,要坚持服务本色,坚持就地取“食材”,活用俚语方言、乡俗典故,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当好基层“最后一任老师”。要结合当地语言、民俗,为逻辑缜密的知识要点引入身边鲜活的个例、加入态度鲜明的注解,把优点好处讲明白,将利害意义说清楚,为人民群众备齐一份活泼生动、易于消化的“精神作料”。

  坚持做“原味”,精准校准方向、指导工作,做严丝合缝、不偏不倚的“精神大餐”。精神成果不是任人粉饰的“娃娃”,基层宣讲要有底线和原则,不能过度放松开成茶话会,更不能流于形式开成工作推进会,要守住贯彻落实的“硬杠杠”,保障核心内容传达到位,多措并举确保宣讲效果,做严丝合缝、不偏不倚的“精神大餐”。严丝合缝指的是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要不重不漏,不偏不倚指的是要把牢重大工作方向,让人民群众在宣讲活动中学习精神、领会精神、认同精神,进而凝聚发展共识,汇聚攻坚合力。(文/刘琦)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