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糊里糊涂”的“读经班”不能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2019-04-10 11:1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唐伟

  尽管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但近日在通州、朝阳、西城、丰台等区全日制读经班依然存在,混班教学、放弃数理化等学科知识、授课教师无资质等现象依旧没有消除。(49日《北京青年报》) 

  混班教学、放弃“数理化学科、授课教师无资质,这些混迹于小区院落的读经班,打着弘扬国学的旗号,以糊里糊涂”的教学方法,再加以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收取着高额的费用误人子弟”,  在整治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现实下,如此非法办学行为依旧存在,暴露出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并给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校外办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日制“读经班存在四大明显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排斥数理化等学科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学费按照年付违反了《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读经班的教学场地违反了《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对场所条件的要求,读经班的教师资格问题违反了《北京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中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师从业情况的明确规定。然而就是这种假之又假的培训机构,能够躲过专项整治行动而顽强生存,至少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外培训乱象根深蒂固,具有极强的市场支撑和需求驱动,从而为非法办学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对校外培训的规范和整治应当加强,现有的整治手段尚需进一步优化,针对一些薄弱环节补强措施,防止一些非法培训机构改头换面后又卷土重来,或因隐蔽性太强而打而不死禁而不绝。 

  稀里糊涂的读经班成为打不死的小强,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具体来看,其原因不外乎在于,一是营销方式存在欺骗性,以国学为噱头的宣传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虚假宣传极易让家长上当。二是迎合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在应试教育深受公众诟病的情况下,传统的国学教育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整个校外培训市场良莠不齐,混迹在合法培训市场的空间,鱼龙混杂,也为不法培训机构提供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不法培训机构在宣传上都运用了传销式的手段,对那些急于求成,而自身辨识度又不高的家长来说,一旦被培训机构所忽悠,就会成为其敛取钱财的工具。 

  让不法培训机构露头被打,不断压缩其生存的空间,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育培训本身也是一种产品需求和市场行为,跟普通的商品买卖和交换没有本质差异,所不同的是教育是属于精神产物。在打击虚假产品方面,同样需要增加消费者的辨识度和辨别力,提高消费维权的水平和能力,让消费者扮演好保护自身权益的第一道门槛。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连最基本的办学资质都没有,却能做到门庭若市,足以说明第一道防线已严重失守。若所有的家长都能够用脚投票去抵制,至少绝大部分非法办学行为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另一方面,在严打的态势下,一些非法机构还依然有生存的空间,说明既有的防控手段还存在极大的漏洞,未能建立从预防、发现、查处的有效衔接,应当有效调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密织一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联动的防控大网,有效保护合法培训办学,从严从快整治非法行为,让所有的非法办学行为,都像过街老鼠一样,为此付出其应有的代价,才能让整个市场真正干净、清净和纯净。 

  糊里糊涂”的“读经班不能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这不仅是因为校外培训和社会办学关乎灵魂塑造,也关乎市场秩序和社会治理,更维系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整治非法办学行为,既是挑战又是责任,需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共治行动。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