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山里山外 62年的坚守

2020-05-07 10:4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青年节刚过,基于全媒体行业的高速发展,一条条震撼人心、引人共鸣的信息就扎扎实实地把大众的视线拉到了祖国青年的聚焦点上。今天,我们赞叹90后、00后青年的成长,慨叹他们在民族奔腾向前的洪流中挥洒的汗水与展示的作为,正如前几天刷屏的演讲词所说:“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诚然,从小生长在育苗园里的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天之骄子,但在疫情防卫战尚未取得全面胜利的当下,我们还应该把光圈缩小,焦距拉近,看看行在大山深处复学路上的青年人。 

  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横亘东西绵延数百公里的山系形成了层峦叠嶂的自然山体环境,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笔者看来,在疫情下畅通的复学之路,难度更甚以往,这条路不仅仅要有传统理念上的安全、畅行,更要有现实意义的贴心、关怀、有力。陕西省略阳县不久前下发复课通知,这就像是封了3个多月的窗户终于透出了一缕晨光,秦岭深处的学子可以走出重峦,踏上复学逐梦的道路。而这条路不是别的,正是卧看了62年风雨的宝成铁路,是6063次绿皮车62年来的坚守之路。 

  如果说青春的底色是奋斗,那么奋斗的底色就是厚重的坚守。做好汉需要勇气,做英雄需要侠气,伴着嘉陵江开行的6063次公益慢火车,是秦岭一带助农的“网红”小火车,是脱贫的致富小火车,也是帮助学子连接梦想的求学小火车。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刻,接到当地教体局复课通知后,6063次慢火车提前做好了卫生清洁和车厢消毒工作,“通学车厢”像是迎接孩子的老者,敞开胸怀拥抱着一个个对于它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希望”,这份埋藏在山间的坚守,却从不吝啬把希望带出大山。 

  据5月5日《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报道,笔者了解到慢火车的“通学车厢”里,有着乘务员精心准备的“爱心防疫包”,他们还手把手地为学子们上起了防疫课;年前就与学子们约定好的“心愿书单”,也趁着这个机会变成了26本心仪已久的书籍,从山外载进山里的书,终将转变成知识被慢火车载出大山。慢火车俨然成了复学路上的“第一课堂”,乘务员不再是列车上的工作者,而是学子们的知心人,暖心人,乐于激起浪花、划动舟船行进的“摇橹人”。 

  国家最美的风景正是年轻人。这列惯看江水、错岭相行了62年的慢火车,早已不单单是一种出行方式,更多的是坚守的情怀,是执着于将希望捧起来、送出去的胸襟。它让秦岭的学子不再拘泥于大山,它用它的“慢”架起故乡与梦的桥梁,它更像是一处能让人安下心来的家,一个迸发知识火种的摇篮,一把藏起光阴、洞开浩瀚学海的钥匙,一双长满厚茧却能托起未来的大手。正如《从前慢》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里背朝喧闹,却不拒绝拼搏;诠释平凡,却不吝惜喝彩,慢火车在不息地行进中履行着坚守,自己身披墨绿,却致力于为学子的青春涂抹斑斓的底色。 

  今天,我们总在赞叹中国高铁的速度之最、科技之精、创新之繁,高铁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铁路科技事业进步的缩影;我们或不曾想,行进在山里山外的慢火车,也是国家发展长河中人文关怀的沉淀。它承载着逐梦的学子汇入百舸争流的江海,以坚守的路铺就青年前进的桥。 (文/周圣博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