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揭开环保“伪装”还需问责发力

2019-12-25 14:2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郭静

  绿漆刷山、盆栽式复绿、防航拍挂网……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疑似以“伪装”方式应付环保检查的问题陆续曝光,引起广泛关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工作人员徐锡惠认为,五花八门的造假乱象,既有企业不注重环保、一味追逐利益的缘故,更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保责任缺失,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12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然而,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没有把利益扼杀。有些地方为了应付环保检查,绞尽脑汁,用华丽的“伪装”来逃避环保责任。可是,任何形式主义最终都走不远,“伪装”早晚也会被卸下。所以,对于环保造假问题问责需持久发力。

  一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弥补责任缺失,造假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宁愿造假也不治理环境的政府部门,需要严厉问责,让虚假作风无处生存。

  无论是企业主动造假,还是政府部门配合企业造假,都需要发现一个,问责一个,而且要问责到底。毕竟“伪装”的成本很低,重返不归路太容易。所以,治理“假环保”怪象,要做的就是拆穿其“西洋镜”,逼其“现原形”。要充分发挥好百姓监督、群众举报的作用,让“假环保”无法施展、无处逃遁;善于运用密查暗访和杀“回马枪”、搞“回头看”的办法发现“假环保”的蛛丝马迹;加强技术手段创新,用好无人机这一“延伸的眼睛”,进一步提高卫星拍摄的精度,等等。

  当然,严厉的问责必不可少。与此同时,环保督查也要形成常态化机制,谨防一阵风现象。如此,内外兼修才能让“假环保”没有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