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拿什么来保护你,“人脸数据”?

2019-10-11 09:5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刘娜 

  眨一眨眼睛手机就能解锁,刷脸能直接通过机场安检……当人们尽享技术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各种想象不到的陷阱。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商家在网络商城上公开兜售“人脸数据”。这17万条数据背后,是2000张脸,他们的主人有明星、普通市民,还有部分未成年人。而被采访的当事人表示,自己不仅对自己的“人脸数据”被出售毫不知情,甚至连自己的面部数据是什么时候被采集的都不清楚。这些数据包括带人脸的位置信息,以及人脸的106处关键点,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轮廓信息。(中国青年报 10月10日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走入到我们身边,从密码解锁到指纹识别再到人脸技术。人工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越来越明显。它方便、快速、高效的特点深受欢迎。此前一所知名大学2019级新生“刷脸”就能瞬间完成报到程序,学生只要对着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就开始进行比对,眨眼间就能完成扫描,整个报到注册手续几乎不到一秒钟。 

  不难想象,如果这样“刷脸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必然为我们的生活、工作节省很多时间。但是新事物诞生总是会有阵痛期。报道中“人脸数据”公开兜售,而被兜售的当事人却完全不知情,如果被人冒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拿什么来保护这些“人脸数据”成为当务之急。 

   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DNA一样,是基于人脸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被认为可以非常便捷地证明“我是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脸信息搜集过程可以是不被察觉的,被识别者可能在没有意识或没有直接接触时,就被采集信息。很多时候人们在“被刷脸”,而自己却连说“不”的机会都没有。也许你走到大路上,玩着手机游戏,在外面吃个饭的时候,人脸信息就被收集去了。这使得“人脸数据”保护措施更加重要。 

  监管落后于技术,是新事物出现的常态,但是必须正视监管的重要性并进行施策治理。首先,对相关人脸识别技术以及使用方面要制定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必须对不法使用“人脸数据”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唯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降低违法行为。其次,就是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面进行严格管理,目前“人脸识别”带来的隐患问题并不主张大范围推行。毕竟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技术的提升来进行保障。从“人脸信息收集”到“人脸信息应用”的过程,无数技术链条的衔接需要技术安全的监管保证,这方面的完善还有待时日。最后,就是个人对本身人脸数据的监管,尽量减少“人脸识别”的使用,尤其是避免一些不明缘由的软件、系统的采集。从源头减低风险。

 

 
责任编辑: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