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垃圾分类,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9-06-03 09:3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陈卉妍 

  垃圾,这个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得不产生的东西,但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而今应用最广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但不是所有垃圾都可以用统一的处理方式,所以分类是所有处理环节的第一步。在长时间以来,分类都是由垃圾处理场的工作人员负责,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工作量,并伴随恶臭及操作风险。

  所以当垃圾分类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这不是什么新鲜词语,在多年前已经推行过,至今大部分垃圾桶还贴着“可收回”和“不可回收”,但看看里面的垃圾五花八门,垃圾回收人员也是把两个垃圾桶的垃圾倒在一起。所以垃圾分类不是多放几个垃圾箱就可以解决的。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实施,把 “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这无疑是一大助力,但在实施以前,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难题。比如“定时定点”扔垃圾对上班族来说就难以执行;而如何分类,在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时,难以清晰判断,不仅耗时而且劳心。

  所以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日本垃圾分类可谓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而这离不开从九十年代至今的全民努力。日本垃圾分类的一大特征,便是对垃圾分类做得极为细致,垃圾分类之后,不同垃圾于何时、何地投放,各类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法,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日本政府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机制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到日本旅游不难发现,日本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之大,日常购买的商品包装也充分体现了便于分类的理念。

  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在起步阶段。分类知晓率、参与率低,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流程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够配套等诸多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垃圾分类,离我们并不遥远,但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还需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

责任编辑:王琦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