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城管爱心不妨变成救济思路

2014-05-16 14:4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做“有人性的执法队员”和形成“人性化执法机制”不是一个层面的要求,从社会救济的有效性而言,后者是个更可靠的兜底。我们自然希望有更多的执法队员成为爱心使者,不过,如果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同时把这份热心肠转化为救济补救的理性思路,那才是执法管理的“至善”。

  近日,陕西汉中市宁强县某菜市场,一位73岁老人卖菜收到两张百元钞,后来拿着去买东西,卖东西的人说钱可能是假的,她一下子慌了神,赶紧找人帮她辨认。恰好,碰见了在这里执勤的3名城管队员。“90后”城管何青松得知后,从自己钱包里掏出200元真钞递给老人,并劝她不要伤心。

  好人好事时常发生,但是,何青松的爱心之举为啥格外抢眼?也许,就像网上说的:他挽救了两个身份,一个是“90后”,一个是城管。

  “青松当时快哭了,我问他,他说是难受,一个这么不容易的老太还被别人骗了……”看得出来,何青松是一个性情中人,在这里,他的好人举动和“城管”身份无关,和职务要求无关。

  这也说明了,城管队员有爱心本来不稀奇,只是由于一系列“既有事件”,城管群体被“先入为主”的标签化,使得何青松这样的好心人也“躺枪”。对于社会而言,亟需转变刻板认识,以普通人看待每一个城管,因而没必要对城管队员做好人好事“格外感动”。

  何青松为老太太自掏腰包,作为一种美德的肯定,已经被宁强县城建监察大队通报表彰,当地号召“全体队员向何青松学习”。不过,对于何青松而言,还有比义举本身更有价值的事情,那就是他将“为老太太换假钞”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案例,将它的后续解决纳入到职务行为中来了——

  在采访的最后,何青松说“我准备以后,给这些菜贩讲一讲如何鉴别假钱的方法,尽量不让他们再被骗。”

  可见,把自己的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升华为以后的工作思路来补救,形成工作制度,那无疑成了爱心的“升级版”,因为这带来的将不仅是一位70多岁老太太被救助,而是在类似情景下一个群体的免于再度被骗。

  很明显,每一个城管队员再有爱心,那也只是各自为战的走上街头做好事儿,而防止老太太这样的弱势群体继续受骗,进行日常化的公共救济比随机性的慷慨解囊更有效。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近日,山西太原一名学生骑电动车与一辆轿车发生摩擦,车主要求学生赔偿400元,学生哭着说没那么多钱,交警李广开始协调,车主不依不饶。百般劝说无用,李广说“是400么,我出”,掏出钱就往学生手里送。于是,交警李广在网上被赞为“仗义交警”。

  尽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这样的“仗义”无处不在,但是有人疑问:面对一起并不严重的事故,面对一个太较真儿的司机,警察真到了没辄的地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息事宁人”?轻微交通事故的快处机制哪去了?不接受调解的适用惩罚条款呢?

  任何社会秩序的保障,固然离不开执法人员的品行端正,心地良善,不过这不能成为唯一指望。毕竟,做“有人性的执法队员”和形成“人性化执法机制”不是一个层面的要求,从社会救济的有效性而言,后者是个更可靠的兜底。我们自然希望有更多的执法队员成为爱心使者,不过,如果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同时把这份热心肠转化为救济补救的理性思路,那才更接近于执法管理的“至善”。山东商报评论员 肖明君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