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查改”为钥,启作风建设新局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作风建设再次成为时代焦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为基层践行者,我们深切体会到,唯有紧握“学查改”这把钥匙,方能破解作风顽疾,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根基。
以“学”铸魂,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思想偏差。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需通过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可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用“乡音土语”解读理论,让党员干部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例如,组织观看基层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纪录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邀请老党员讲述艰苦奋斗故事,传承优良作风。通过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划清红线、筑牢防线,从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以“查”破题,精准揪出作风顽疾。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和顽固性,唯有精准排查才能有的放矢。基层干部应立足岗位,既当“自查者”也做“监督员”。一方面,对照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查摆自身在服务群众中的“推拖绕”现象,比如在低保办理、矛盾调解中是否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情况;另一方面,借助网格化管理,收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清单”。像某村通过“院坝会”收集到的“办事流程繁琐”问题,经排查发现是村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思维所致。只有把问题找准、找实,才能为整改提供明确靶向。
以“改”提质,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整改是作风建设的落脚点,必须拿出“钉钉子”精神。针对查摆的问题,要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时限和责任人,实行“销号管理”。对于“一次性告知不到位”等能立即整改的问题,当日即改;对于“服务群众机制不健全”等长期问题,要逐步完善,比如推行“村干部代办制”“线上办事指南”等。更重要的是,将整改成果转化为制度规范,如某乡镇制定的《村干部作风考评办法》,把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形成“群众监督—整改提升—制度保障”的闭环。通过这样的长效机制,让优良作风成为基层干部的“标配”。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学查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唯有以学习强化自觉,以查摆找准症结,以整改务求实效,方能推动作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用实干担当赢得群众信任,为基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康志豪)
- “一以贯之”打好作风建设“学查改”组合拳2025-04-18
- 节点当“考点”,让“双节”风清气正2023-09-20
- 从“小枝小节”守好“清廉关”2023-06-08
- 锤炼干部新作风 开创事业新局面2023-04-27
- 聊诚评|用作风能力“言值”提升工作实绩“颜值”2023-02-03
- 聊诚评|“有规有矩”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2022-12-14
- 聊诚评|常抓不懈念好作风建设“三字诀”2022-12-12
- 党员干部抓工作还需锤炼“硬作风”2022-11-22
- 在“知”“行”合一中做好自己的事情2022-08-16
- 让“短实新”文风深入人心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