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德不配师,何以为范?

2019-12-18 10:5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周理平

  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回应近期北京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发生的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时说:“目前这两所高校已经将查处结果及时对外公布,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极个别教师性骚扰学生等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零容忍’。”(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是教育之“魂”,地位重要,影响深远。古人讲“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列居首位,言下之意就是,师德师风应始终摆在第一位。回望我们的学生时代,对我们影响深刻的那些教师,往往是集优学识与高德性于一身的师者,而德性力量更为作用持久,推动一个心灵感化另一个心灵、一个灵魂塑造另一个灵魂,“人类灵魂工作师”的真谛也在于此。因此,师德师风立起来、立坚实,才能立学生之美德、树国之接班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那么,德不配位,又何以为范?少数德性败坏的教师“伪装者”,隐藏在校园内,不自重、不自省,当起校园“咸猪手”“大灰狼”,不但给受害学生造成难以抹去、久不能愈的人生阴影,也坏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美好形象,产生极大负面社会影响,对教育生态的破坏不可谓不恶劣。“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那些个德不配师者,纵使学识再高、能力再强,少了“德”这个标配,也是枉然、不能成范。非但不能将学生带上道去,还会害人子弟,将学生带进痛苦的深渊。

  清除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需要常态化的制度力量。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对于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师,终身禁止从教。这样的制度设计出台可谓正当其时,从源头开始进行“师德体检”,对品行不端的教师“打入冷宫,永不叙用”,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极个别老鼠屎混入,以致坏了教师整锅“好汤”。下一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细化操作手则,促推这一制度落地生根、发威扬力。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性工程,单靠教师自觉,单靠教育部门唱独角戏,单靠师德惩戒的制度化设计,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全社会还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深厚氛围,对好教师好榜样极力弘扬,形成社会尊师德“大磁场”,同时,社会各方参与对师德败坏者的“围剿”,让“咸猪手”消失、“大灰狼”无处遁行,建立受害学生援助反应机制,让受害学生第一时间站出来,敢于说“不”。

  为师者,须有德。孔子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师德师风涵养知易行难,重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因为德是为师者核心素养。师者,就应自觉做好德者,切不可当好色者。如此,方可为万世之仪表、众生之模范。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