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作业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2019-02-20 11: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王芳

  这个寒假,郑先生家的几次晚饭很有“仪式感”:每次开饭前郑先生就会准备好摄像机,然后儿子认真地从锅里盛饭,边盛饭边说:“奶奶,我帮您盛饭。”郑先生一边指导一边录下全过程。这并不是郑先生家吃饭时的正常状态,他们全家都在配合着帮儿子完成寒假作业。(2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老师们布置作业一改传统的机械式题海训练,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创新作业”,诸如寻找陌生植物、统计春节家庭开销、绘制美食地图等等,可谓个性十足。然而,也有一些老师为了创新而创新,没有把握好创新的“度”,致使创新过了头,布置成了全民吐槽的“奇葩作业”。

  事实上,寒假作业的主角本应是孩子,但因一些创新作业严重“超纲”,学生难以独立完成,最后只能由家长代劳,致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当创新作业沦为了“奇葩作业”,不仅让家长苦不堪言,学生也因成了“旁观者”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失去了作业创新的目的。

  客观而言,为了跟上教育创新的节奏,老师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布置一些需要动手才能完成的作业无可厚非,也值得提倡和鼓励。那么创新作业何以演变成“奇葩作业”呢?一方面,一些作业题目创新了,但囿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现实,“标准答案”的“紧箍咒”仍在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一些作业虽披上了“创新”的外衣,却缺少足够的科学性、有效性。此外,还有一些作业创意不错,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走过场、走形式,让创新流于形式,成了“伪创新”。

  笔者以为,作业创新需有度,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老师们布置作业要充分论证创新作业的科学性,还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布置一些学生“跳一下”就能完成的作业。同时,我们也期待教育改革创新跳出“标准答案”的重围,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