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常识应成为公民的能力标配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丁慎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0%的受访者对成年人脉搏、呼吸、血压正常数值不够了解,84.0%的受访者无法独立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65.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缺少相关课程或主题教育。(
这很自然让人联想到12月2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民法总则草案的消息。民法总则草案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为让更多好人敢于放手扶危,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对社会急救行为予以免责。
面对危机中的人,鼓励公众敢放手施援手,是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而让公众“有一手”会援手,把掌握医疗急救常识作为公民的必备技能,也应该是现代社会中公民的能力标配。
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施救普及率高达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但中国的普及率还不到5%。由于只有很少人懂得急救常识,如果在路上有人突然跌倒,很多人就可能陷入两难境地:不救吧,道义上说不过去;救吧,又不懂急救常识,万一好心办坏事呢?虽然说可以免责,但如果因为救助而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毕竟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比如说马路上有老人跌倒,如果是急性心梗的原因,慌乱搬动老人、背着或搀扶老人勉强行走去医院,都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这时更适合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救援到来;如果摔倒后骨折,被匆忙扶起可能会加重损伤,导致骨骼错位,若是伤到脊柱,甚至可能会损及脊髓。这时更适合帮助老人保持身体不动,就地等待救援。这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医疗急救常识。
调查显示, 87.4%受访者认为有必要掌握基本的医疗急救常识,其中46.6%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加强对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重视和引导。
首先,要把医疗急救常识课在中学和大学纳入考核。
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公众医疗急救常识的缺失?调查显示,学校缺少相关课程或主题教育(65.7%)被认为是最主要原因。相对来说,一些学校对医疗急救常识还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做些普及,特别是在大学校园。调查显示,在学校期间20.7%的受访者接受过相关教育,并认为效果很好。45.0%的受访者虽然也有过相关教育,但基本没效果。还有31.6%的受访者从来没有过。这就要求中学把医疗急救常识纳入素质教育中去,高校能把医疗急救常识课像劳动课那样记入学分。这比劳动课更重要更急需,因为缺乏急救常识,在急需急救的人面前,根本就耽误不起。
其次,对于社会公众,政府要通过鼓励各医院设立急救知识公益课堂,并通过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向公众普及。
调查显示,媒体对急救常识重要性宣传太少(64.0%)、缺少相应渠道去获取知识(52.2%)、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到位(36.9%)和人们自身重视程度不够(35.6%)。而 59.9%受访者希望通过专题节目了解医疗急救常识。
有些常识,仅靠节目普及还不够,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希望在这方面能由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先行一步。可以借鉴这些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制度,把医疗急救常识的学习纳入继续教育制度中。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在街头遇见有人突发事故或疾病时,我们的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就会成为第一救助人,这对于增加社会正能量也有着积极作用。
掌握医疗急救常识,利己利人利社会。这项工作,还需尽早驶入正规轨道。
- 读懂“时代楷模”背后的“大”字密码2023-10-23
- 抓实三强促提升 叫响“医”心为民 “保”驾护航服务品牌2023-05-05
- 医保基金必须用好,别把救命钱念成生意经2023-05-05
- 同心同行 牵住疫情防控的“牛鼻子”2022-12-21
- 【地评线】鲁网网评:聚焦改善“小民生”折射执政“大情怀”2021-05-25
- 【地评线】鲁网网评:医保共济暖民心2021-04-26
- 医保账户“共济”,迈出改革理想出路2021-04-09
- 鲁网短评:用一“臂”之力,织就健康保护网2021-04-07
- 青年干部的“十四五”规划2020-11-23
- 【地评线】鲁网网评:让一线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生力军”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