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装在“红包”里的救命钱被谁抢了?

2016-03-14 22:1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向敏

  近日,在某微信群里,众网友以爱心红包形式为一名癌症患者捐赠。不料,一名网友却将多个“爱心红包”抢走拒还,引发诸多网友不满。(来源: 京华时报)

  微信红包是当下聊天联系、互动交流比较热选的工具之一,红包大小从几分几角到几十上百不等,发个红包、抢个红包,凭手气、看运气,供大家一乐,也增加了互动的乐趣,这本没什么。但是,当这些承载着人们爱心捐赠的红包被人屡次抢走拒还时,不禁引起人们的愤慨和声讨,连别人的救命钱都抢,这样的行为足以引起公愤。虽然被抢的红包最终被如数归还,但其影响却没有就此消除。

  在我们身边会出现这样的例子,在朋友圈或者帖子上看到“某某身患癌症急需钱物治疗救助的”信息,或许这是患者的亲人或者朋友能想到的筹集善款最快、最稳妥的途径,殊不知这样的信息,也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沦为他人敛财的手段。但是为什么通过微信、帖子募捐的行为仍然存在呢?一是正规的慈善机构规定要求高,不是所有的募捐请求都会被接受;其次一些慈善组织黑幕的曝光,让人们对于这样的机构望而却步;再者慈善平台或者慈善社会组织知晓度偏低,不为大众熟知。

  如何让苦于寻求善款的人有“门路”,让乐善好施的人捐出善款不迟疑,让得到善款的受众安心踏实?全社会公开慈善组织信息、账目。慈善法草案的出炉将解决这一难题,慈善法草案非常详细地规定了如何公开慈善信息,每笔钱都要向社会公开。这样一来,想要捐款的爱心人士没有了后顾之忧,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有了多一重的保障和机会。不断提高慈善机构知晓度。加大对各类慈善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获悉如何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帮助,让爱心人士多一些捐赠的渠道和信息。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法律课堂下基层、普法行动走进群众等多种形式,运用媒体、广播、客户端等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加大法制传播,不断提高群众法制意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打造和谐、法制、文明的新风尚。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