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化解恶意报名与公职祛魅同行

2013-03-26 15:4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刘国梁、章子怡、范冰冰……在今年的江苏省录用公务员笔试报考中,出现了这些明星的名字,难道他们也来考公务员?近日,南京市公务员局通报,这都是一些人制造出来的闹剧。其中最恶劣的是,为了减少考试竞争对手,居然编造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恶意多次注册报名,造成某职位报考人数爆满的假象以吓退其他考生。(3月25日《现代快报》)残酷的“公考”,所衍生出的沉重压力,正冲淡着不少考生的理智。有人屡败屡战,所谓“坚持”,渐成一种病态偏执;更有甚者,如新闻中所述,竟耍起了“恶意报名”、“制造假象”的伎俩。如此这般,既背离了游戏规则,也显得有些心理小阴暗,令人遗憾。

  恶意报名者,为何会做出失态之举?一方面,“公考”勾画了迅速改变命运、通往美好未来的现实可能;另一方面,在追求美好前程的路上,参与者却又面临着极低的成功率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诱发了心理情绪的急转直下,在这种情感的震荡波动中,性格的脆弱、人性的阴暗就极易显现出来。“报名百余次,制造爆满假象”,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位年轻人,难以平衡希望与压力,继而一时迷失的结果。在公考中,“造爆满假象,吓走他人”,似乎确是减少竞争、提高胜算的捷径。然而细想开去,此等逻辑却未必成立:一来,之于公考考生,“备考”总是发生在报名之前。你能想象,一个准备数月的人,仅因为报名时发现“对手多”就放弃吗?再者,多数公考考生,不过是秉持着“不妨一试”、“碰碰运气”的心态,哪还会根据“报名人数”来权衡利弊、理性决策?所以说,也许从一开始,“重复报名、吓退对手”的策略,就注定了“此路不通”的结局。

  事后回看,这真是彻头彻尾的荒诞剧。竟有人甘冒风险、违背规则,去做一件徒劳无益、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事实上,连年的公考狂热,确乎滋生了一系列的消极景象。比如,其所标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妙愿景,消解了年轻人的踏实打拼精神。而如今,发生在南京“恶意报名”的一幕,则又展现了“公招”紊乱道德与理智的风险。

  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公考”所衍生的种种负面效应,绝非是“公考”制度本身的过错。众所周知,“公招”初衷本善,本为实现权力运作的公平透明,以及公职招录的公开化、专业化,也确有给年轻人提供一条就业出路的意味。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当“公考”遇上“就业难”,就瞬间点燃了一干人的疯狂。也许“恶意报名”只是极端的个例,但不得不重视的,乃是它所折射的一般性风险。

  为此求解,从远期看,有赖于公务员职业祛魅的同步进行;而短期视之,则需要公考组织者,开诚布公地做好相关的情况普及和风险告知,真正让“公考不易”被考生所周知、认同,继而以认知的矫正促成行为的合理调整。(山东商报然玉)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