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假”还需辩证看待
“如果你们感觉心情不好,可随时提出申请休假,而且不扣工资。”近日,辽宁沈阳市一所连锁幼儿园的园长在一次幼教培训会上对老师们郑重承诺。(11月26日,未来网)
毫无疑问,“心情不好假”对于调剂幼师情绪、缓解工作压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幼教机构虐童事件频发的环境下,推行“心情不好假”十分务实、也很有必要。
诚如这名园长所言,“幼教群体多数是年轻人,面临着择偶、结婚、生子阶段,可能会有一些烦心事困扰,给老师一个调节心情的空间,等待心情好的时候来上班,就会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虽然我们不能简单把老师“心情不好”与“虐童”划上等号,也没有任何科学论断表明老师“心情不好”是引发“虐童”事件的根本原因,但如果老师“心情不好”,带着情绪上课,势必会增加“虐童”的风险,这点毋庸置疑。而有了“心情不好假”,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减少一部分因此引发的“虐童”事件。或许这也是“心情不好假”的初衷所在。
但是,在肯定“心情不好假”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并非根治“虐童”事件的良方。
首先来讲,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本质上是师德有问题的表现,对于有这种行为的老师,放假和不放假其实都一样,即便心情好,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虐待幼童。
其次,人有惰性是自然规律,如果开了心情不好可以带薪休假的“口子”,很难保证老师究竟是因为确实心情不好,还是因为想偷懒而打着幌子来请假,这对于整支幼教队伍的管理非常不利,还可能由此滋生一些幼教群体间的相互矛盾。
此外,幼儿园的老师相对固定,如果都遇到“心情不好”,不仅人员难以调配,还容易增加其他老师的教学压力,这样反而不好。再者来说,放假绝非治疗心情不好的“特效药”,最终能有多大成效还真不可预知。
因此,对“心情不好假”还需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正面,也要看到其“有瑕疵”的反面。但如果能从中得到一些体会,找到幼教群体刚性管理和柔性关怀的结合点,那将更具现实意义。比如,将这种思路用在对老师平时生活的关心、多开展心理疏导和培训、多举办减压拓展活动等,让老师找到“团队”的凝聚,感受“家庭”的温暖。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为这名园长点个赞,至少他曾经尽可能为幼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而努力过、尝试过,也改变过。相信只要大家都能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幼教群体的改变就指日可待。
- 百年京张承载冬奥梦想 “瑞雪迎春”奔赴冰雪盛会2022-02-15
- 百年京张拥抱冬奥梦想2022-02-15
- 鲁南高铁开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2021-12-25
- 高铁让牡丹之都喜迎八方来客2021-12-25
- 铁路调图:编织高质量发展锦绣路2021-10-22
- 用“为民心”推动“幸福列车”行稳致远2021-10-22
- “最美铁路人”是榜样同样是光2020-05-18
- 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2019-08-28
- 业界“大咖”党校授课彰显开放精神2018-12-27
- 洒水结冰酿车祸 须强化追责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