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如何“曲高和众”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8月8日 新华社)
中国戏曲不是文化的补充,其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中国戏曲中蕴含大量的曲牌,是对乐府、诗词等中国经典文化的直接传承。中国戏曲内容丰富,更多反映中下层人民的心声情怀和精神追求。比如说众多的清官戏,如平冤狱、反对权贵的贪、暴,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而且源远流长,像包拯、海瑞等这样的人物,更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成为一种文化记忆。所以让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学习戏曲,并非只是为培养一些戏曲人才和传承戏曲文化,更要用戏曲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丰富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认识,培育文化自信。
戏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传统的戏曲唱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文言、方言和典故,而且表演程式中的板式、手眼身法非常有讲究,加上学生戏曲知识不足,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这容易导致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二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使人难以动情,无法满足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期望,也导致了青年观众的大批流失。
要让戏曲在校园中受学生青睐,拉近戏曲与学生距离甚是关键。拉近学生距离,可以多把当下人们流行的、新潮的生活方式以及学生倍加关注的那些流行的、时尚的、前沿的东西,大胆地写成戏曲里;可以用戏曲的老套路客观公正地体现当下社会的进步与困窘,展现在经济、科技突飞猛进以及现代人所面临的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挑战,把流行时尚的元素与传统戏曲完美结合,使之形成新潮与传统共融的、新型的艺术形式,使戏曲艺术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真实反映,现代人心灵和思想的传声筒。总之一句话,只有戏曲能引起学生共鸣,戏曲进校园才能真正美育学生。
戏曲进校园,这是传承戏曲文化的好招。这既能让戏曲的发展有后劲,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情感的熏陶,实现心灵的美化。不过,戏曲进校园不能只有热情,还需细思量其中之“术”。用正确的认识去导航,以亲近学生为突破口,与学生志趣一起“生长”,戏曲进校园才能“曲高和众”,成为学生喜爱的“香馍馍”。
- 百年京张承载冬奥梦想 “瑞雪迎春”奔赴冰雪盛会2022-02-15
- 百年京张拥抱冬奥梦想2022-02-15
- 鲁南高铁开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2021-12-25
- 高铁让牡丹之都喜迎八方来客2021-12-25
- 铁路调图:编织高质量发展锦绣路2021-10-22
- 用“为民心”推动“幸福列车”行稳致远2021-10-22
- “最美铁路人”是榜样同样是光2020-05-18
- 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2019-08-28
- 业界“大咖”党校授课彰显开放精神2018-12-27
- 洒水结冰酿车祸 须强化追责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