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闹大人“混战”是多输结果
背景:近日,大连一家餐厅发生一起闹剧。因为小孩子吵闹,女大学生踹了邻座4岁女童(女大学生称只是踹了椅子),孩子的母亲打了女大学生,店员上来劝架,也被母亲扇耳光,店员又打了母亲······
华商报发表舒圣祥的观点:我看了那段视频,要说不理性,至少是两个人的不理性:女大学生因为孩子吵闹不休,就直接出手收拾,无论是踹椅子还是踹孩子,都非常不应该;女童母亲的做法,一瞬间显然也失去了理智,上来就打,甚至连服务生都打,爱女心切可以理解,处理方式却极欠妥当。网友的看法,基本是两边站队。当了父母的认为,女大学生就是欠揍,无论如何也不该踢人孩子,踢椅子也不行;没有孩子的则认为,生了孩子就该管好,从女童母亲打人的狠劲,不难看出其对孩子平日的娇惯。顺着这样的路子争吵下去,当然不会吵出任何共识来。反倒是新闻中的女大学生和女童母亲,纷纷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我们围观这条新闻,唯一有价值的事情,大概就是寻找一点对自我有价值的启示:倘若我带孩子出去玩,公共场合可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倘若我遇到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在孩子面前扮演冷静的父母;倘若我碰到别人孩子很吵闹,千万别学那位女大学生……如果我们能够想到这些,也算没有白围观一场。
小蒋随想:心理咨询师常建议,在发怒前心里默数十下,会降低“冲动是魔鬼”的发生。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上述说法,但知易行难,一些人到时候就忍不住,或者忘个一干二净。平心而论,一些小孩在公共场所不停地吵闹与哭闹确实让周边的人挺心烦。这个时候,首先考验的是家长的管教水平与礼貌素质。如果家长先向周边的人说抱歉,并且尽快把孩子带到相对僻静的地方或哄或教,不会引起纷争。某些家长不但不会教孩子,而且在公共场所与孩子“对嚷”,想不引发周边人的反感都难。周边的人的反应也有学问,孩子不懂事,成年人不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如果是善意地提醒家长打扰了旁人,知趣的家长会带孩子离开,若家长反而怼周边的人,进一步考验后者的涵养。这样的事许多人都遇到过,或者不定哪天就会遇到,对照这起丑剧,想想自己该怎么做更妥当,比谩骂指责事件的当事人更有意义。本来不大的事情,各方却上演“混战”,最后可能都进派出所,其实是“多输”结果。
- 让我们共同开启“静音模式”2021-06-07
- 为“花朵”点亮梦想明灯2020-12-15
- 多方齐发力,管住无所畏惧的“熊孩子”2020-11-19
- 坐上绿皮“慢火车”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2020-10-19
- “慢火车”跑出幸福“加速度”2020-07-07
- 改变“棍棒教育”需打一套“组合拳”2020-06-02
- 莫当“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2020-05-19
- 慢火车上,小课堂映衬最美奋斗者2020-05-09
- 给爸妈发“奖状”也是一种沟通2019-12-06
- 请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