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今年的高校学子特别悲催,“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惊魂未定,又一头撞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669万的总数量,不足三成的签约率,同学们这心啊,拔凉拔凉的。
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有近因,有远因。“GDP增速放缓”是最容易的结论,“学生们择业标准太高”是最方便的怪责,“扩招遗毒、文凭泡沫”更是最耐用的理由,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吃的人越多,越多的人就吃不着。
我们都知道民国那会儿就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按说那会儿大学生才多少?找工作也这么难?1931年中央大学毕业生才200多人,有一半找不到职业。
中国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总觉得书念得越多越好。从社会角度来说,未必。套用“恰当技术”的说法,一个社会的“恰当高学历人群”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浮动的。最近读《洪业传》,写到洪业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规定学生成绩平均不够乙等,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400多学生中就有93人被迫退学。很多人来替子女求情,洪业说:“一个人没受大学教育的话,还可从商做生意,受了大学教育,他就觉得从商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如果成绩不好的学生留在学校继续读书的话,以后会成个对自己对社会都无用的人。”
洪业这话听上去冬烘得很,现今时本科学历算什么?但事实上,当学历标准被强行调高,就意味着学历对应的学力被稀释了。而社会对于学历象征的能力也开始出现判断混乱。到底一个研究生是不是比本科生能干?每个HR都会告诉你说不一定。可是研究生比本科生多读了三年,他的时间成本与学习成本都大大超出,他当然觉得自己有理由要求更高的位置与薪酬。
这种社会需求与学历追求之间的错位,又被地域的巨大落差进一步放大。据说今年上海的毕业生有七成要求留沪,想来北京的比例也不会差太多。不能怪毕业生好高骛远,不肯下放,他的专业、他的学识,到别的地方有用吗?如果解决就业危机只需要改变毕业生及家长的心态,那教育部派于丹老师巡回演讲不就行了?
其实这正是一个社会畸形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离不开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故乡。
GDP增速放缓了,失业率提高了,“急中国”也该停下来想想了: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大学,多少大学生?
杨早(学者)
- 为直播“带岗位”的创新点赞2020-05-19
- 交万元包找工作,这牛皮吹大了2019-11-19
- 大学生兼职“快递小哥”不算亏2017-03-28
- 为就业而考研,伤不起的何止学历?2017-03-08
- 头份工作不求“稳”又如何2015-01-19
- 高校应善于发现就业市场的“蓝海”2014-05-08
- 读大学是“失败投资”?2013-09-09
- 毕业季成为“烧钱季”的几点思考2013-07-01
- 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重要吗2013-06-05
- 大学生起薪低,并不意味着读书无用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