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编剧何妨登台
今年是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戏剧界、文化界都举办了隆重的主题戏剧演出和学术研讨活动。纪念活动的意义除了缅怀和致敬外,更在于激发我们的现实忧患,反思今天备受关注的“编剧难”问题。
对于编剧难问题的一个很流行的表述是“剧本荒”,意指当下剧本创作贫瘠,编剧人才流失,叫好又叫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优秀作品缺乏。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以鼓励原创为主旨的“原创戏剧展演活动”或者“原创戏剧演出计划”。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搞话剧”的莎翁还是“搞戏曲”的汤显祖,却都不以“原创”成名。他们创作的剧本中绝大多数都是有早期剧本或者故事流传,甚至之前就已经有较定型的故事和剧本了。莎翁和汤显祖伟大的共同点之一,是他们做到了把“不再新奇”的耳熟能详写成了永远不过时的经典。
很多专家在谈到当下的编剧困境时,往往会感慨编剧的弱势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要想戏剧走出“剧本荒”,要想真正实现戏剧的振兴,应该提振编剧的地位。而参照的标准往往是元明清时代的关汉卿、汤显祖、李渔等。因为这些文人剧作家不仅创作了文采灿灿的剧本,而且在演出活动中,往往离不开他们的具体指导和“强势”调控。殊不知,从戏剧演出的本质上讲,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没有过也不可能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编剧本位制”,如果说有,也只能说是“士大夫本位制”。传统文人在演出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不是源自编剧身份,而是因为他们的士大夫身份与从事表演的优伶之间巨大的身份落差造成的。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编剧与演员的关系问题。在许多有成就的戏剧家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演员”的影子。莎士比亚作为一名伟大编剧的成就早已不新鲜,但是他表演上的才华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从文字记载来看,他作为演员的经历与成就甚至比他作为剧作者更为显著。至少我们知道他成功地饰演过《哈姆雷特》里的鬼魂、《皆大欢喜》里的亚当、《亨利五世》里的肖吕斯等。汤显祖虽不是演员,却与演员们书信往来联系颇多。他为家乡宜黄腔的伶人们所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堪称凝聚古代演剧思想的名篇。
此外,近代以来以迄民国的京剧大繁荣,亦是得之于文化精英和演员的深度结合。其中最经典的组合有梅兰芳与齐如山,翁偶虹与程砚秋,荀慧生与陈墨香等。同样,从欧阳予倩、曹禺到当代的罗怀臻、魏明伦等,许多优秀的编剧履历里都有着粉墨登台的记录。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好编剧都要从演员队伍里产生,但至少使我们明白,编剧的成长本应与演剧密不可分。从演出出发,应是编剧不可缺少的意识。(钟鸣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主任)
- 抗日电视剧能正经点吗?2013-02-25
- 创作“抗日”题材电视剧要忠于历史2013-03-16
- 那些偶像剧的神逻辑:看得纠结,编剧就成功了2014-03-30
- 王以豪:《道士下山》“不择手段”坑观众2015-07-04
- 解决编剧荒应有“栽树”的决心2016-08-03
- 远离欺世媚俗2016-09-27
- 《因为遇见你》:一封给观众的情书2017-03-16
- 编剧也是影片成功的基石2018-07-30
- 一部好剧让年轻人铭记一段历史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