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官员成功“触网”还需端正“两种角色”

2016-08-12 09:53: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平台成了社会生态与公民心态的“放大器”。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超过半数中国人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接入互联网。面对这样的现实,愿意上网的官员越来越多,但真正能驾驭网络的仍然十分有限。一些官员在网上一开口,很容易就掉入了祸从口出、惹是生非的“怪圈”。(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把网络新媒体发展成了另一个舆论阵地的官员不少。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陈里用朴实接地气的方式,积攒了2500万粉丝,成了微博平台上排的上号的官员大V。而江宁区一名普通的民警也用各种紧贴年轻网民心声的方式,普及了各类防骗知识,成了无数网民心中亲切的“江宁婆婆”。但因为“触网”而砸了自己锅的官员同样不在少数。从带天价表、抽天价烟惨被眼尖网友“人肉”的大小官员,到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误把微博当作私密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在微博上大肆调情,被网友发现还惊讶的反问“你看得到我的留言?”诸多事例证明,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虽然用上了智能手机,开通了微博微信,依然缺乏相应的新媒体素养和网络思维。他们不是用“鸵鸟心态”消极处理网络舆情,就是任性妄为,胡乱评论,甚至抱着“家长心态”高高在上,大打官腔,与广大网民渐行渐远。

  网络新媒体的确是把双刃剑,让人爱恨交织。官员们离不开它,时常要用到它;却又打心底里害怕自己驾驭不了,让自己下不来台。说到底,官员们面对新媒体的矛盾和无所适从,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关,更与能否摆正心态和角色有关。

  官员“触网”要摆正“对话者”的角色。个别官员习惯了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往往不自觉的把自己塑造成“上位者”角色,多用训诫式的语气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交流。这些官腔十足甚至带着傲慢意味的应对,实在犯了网络世界的交流大忌,难怪惹人厌恶。唯有把自己摆在平等的对话者角色上,真诚平和的与网友交流,方能得到认可和支持。

  官员“触网”要摆正“信息传递者”角色。无论是把个人账号当做“私人后花园”,只交流不办公,还是把个人账号延伸为公共服务领域,“触网”的官员们都应该在牢记本人职能职责和身份的前提下处理好公与私的边界。面对不理性网友的谩骂和质疑时,有的官员针尖对麦芒,用沉不住气对上了不理智,不但平白丢了风度更因言多必失留人话柄。

  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如何用“网络走群众路线”更是摆在每一位党员干部面前的重点调研课题。但在“线上”花功夫并不意味着“线下”就可应付了事。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不是雕栏玉柱,而是扎实根基,唯有将线上影响力和线下服务力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党员干部才能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为人民、为自己交上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者:任评声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