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用网安全急需按下“快进键”
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6.8%。(12月1日 共青团中央)
未成年网民的数量与占比持续增加,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不断增强,彰显了我国信息网络普及化进程日益推进。揆诸当下,互联网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无处不在,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交和娱乐与互联网实现了深度融合。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全然是积极的、正面的。
报告显示,尽管近年来相关整治工作不断提升速度、增强力度,网络安全环境有所改善,但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陷阱“与时俱进”,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正在成为未成年人用网的新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聚焦网络安全乱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坚持问题导向、重拳出击,依法提出针对性的治理举措,推动专项治理常态化,既是对之前治理成效的巩固,也是继续织牢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有效降低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应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鉴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未成年网民教育管理相对不足,有必要建立多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培养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正确、合理、安全地使用互联网,提高他们对诈骗信息和有害内容的鉴别力。
随着短视频走红,视频平台成为获取资讯重要渠道,接近半数未成年人通过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值得关注。而平台内容良莠不齐,未成年人信息鉴别能力有限,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报告指出,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
这就要求,视频平台和互联网企业迅速行动起来,探索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开发青少年净化版、完善防沉迷机制、建立符合未成年人需求的内容建设标准等,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打造一个全环节覆盖的健康友好的内容环境,同时更加注重“源头管理”,加强短视频账号注册审核管理、落实实名制注册管理等,敦促相关主体意识到内容生产不能脱离道德法律范畴,涉及未成年人则需更加重视,进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优质的短视频内容。
除此之外,家庭对未成年人上网影响重大。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和引导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和习惯。除了必要的监管,家长要以身作则,从限制性干预到积极干预再到引导使用,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影响孩子正确用网,担起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责任”,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守门人”。(文/孔德淇)
- 一根网线撬动发展机遇,加“数”前行澎湃中国引擎2024-03-25
- 依法构建,筑牢网上安全堤坝2023-11-24
- 凝心聚力,让网络空间更清朗2023-09-23
- 汇聚网络合力 共筑网络安全2023-09-14
- “互联网+”在指尖上实现教育公平2023-08-15
- 网络发展“强两翼” 现代文明“向云端”2023-07-28
- 清网络歪风 扬时代正气2023-06-16
- 远离网络暴力,别让“乌托邦”沦为“沼泽地”2023-02-23
- “互联网+”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应用2022-11-25
- 聊诚评|千年古镇迎数字新风 思想激荡建数字未来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