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网络暴力,别让“乌托邦”沦为“沼泽地”
2023年2月19日,一则“24岁女研究生郑灵华去世”的新闻出现在社交媒体。此前,该女生因晒出一张粉色头发的照片遭遇大规模网暴。一个本可以拥有灿烂前程的女孩,因为网暴而遗憾离世。而她,只是网络暴力的众多受害者之一。
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我们享受着更多元的表达,聆听不同的声音,也让我们在现实世界外,多了一片精神自由的“乌托邦”。但与此同时,宽松的上网环境导致部分人对于公共事件随意评论,很多无端的情绪宣泄致使网络暴力滋生。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有的人凭空揣测、捏造事实,有的人不怀好意、煽风点火,甚至故意制造过激言论,使得网络暴力行为一再发生。一场场“言语暴力”的背后,既是对当事人身体和精神的恶意中伤,更是对网络“乌托邦”的肆意践踏。长此以往,不仅毒化网络风气、污染精神家园,这片“乌托邦”也会沦为杀人不眨眼的“沼泽地”。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也不应该成为情绪宣泄的电子“垃圾站”。如果任由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2022年,国家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专项行动,旨在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切实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个别人肆意炮制网络谣言、实施网络暴力敲响了警钟。只有利剑出鞘,对实施网暴的“键盘侠”重拳出击,才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治理网络暴力刻不容缓,杜绝网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明确平台责任,发挥监管作用。网络平台要立足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不被流量绑架,充分发挥自身内容信息监管的作用,及时发现潜在的网络暴力行为并第一时间加以干预,向施暴者的侵害行为亮出“红牌”,对违规账号进行封号处理,提高互联网准入门槛,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要理性文明用网,依法合理维权。广大网民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要“慎于言而敏于行”,在网络上发言不被情绪左右,做到理性表达,同时也要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当看到网络暴力行为发生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向网络平台及监管者举报,有效切断暴力的传播链,对网络暴力“零容忍”,壮大网络正能量版图。
网络悲剧不能一再重演,郑灵华的离开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只有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才能让被害者警惕,让施暴者警示,让无知无畏者警醒;只有每个人都勇敢说“不”,网络暴力才能无处遁形,网络文明才能蔚然成风。(文/岳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