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母亲河畔的中国】这是一堂生动的生态保护公开课

2021-10-30 18:4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0日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当天下午,他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察看黄河河道水情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据统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第11次国内考察,也是2018年后又一次亲临山东。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入海口实地考察具深意。首先是一堂生态保护公开课。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首在保护。历史上,黄河曾几度泛滥成灾。当前的黄河入海口形成于1976年,只有短短四十多年的历史。一方面是黄河改道频繁的例证,另一方面却也见证了党和国家治理黄河取得的非凡成就。如今的黄河口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水鸟成群,一改大众印象中那个黄沙滚滚的悬河印象。其中,东营市大力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在治水治沙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这也正是山东加强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缩影。当然,山东交出的“作业”,包含上中下游各省齐心协力的奋斗笔锋,更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优势。 

  抓环保就是讲政治,促发展,惠民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就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记得,在同样也是海滨城市的威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近年来,山东上下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担当作为、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可以说,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到东营市考察,既是肯定,又是鞭策。给我们的启示是,推动包括经略黄河、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在内的一切事业,我们必须立说立行、真抓实干,当好“行动派”“实干家”。同样,持续坚持生态优先,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高品质生活,需要齐鲁儿女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力力度、优化机制、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更好造福省内外广大人民群众。 

  俗话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其中,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是推动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前提和科学方法之一。比如,山东为实施好黄河滩区安居工程,曾系统开展3轮摸底调查,摸清市县和群众需求期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等5种方式、形成滩区迁建的“山东模式”,推动滩区群众圆了百年安居梦。新华社记者用“罕见秋汛来袭,群众从容秋收”为题报道了这一变化,可见推动方法之妙、工程效果之好,也说明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黄河治理成效如何,到下游河道和入海口一看便知。尤其是入海口的实情咋样,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里有“大数据”“一手资料”。现场看实际情况,听有关工作汇报,更与了解科学资料相结合,在干事创业、推动落实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给各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作风课。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无止境。更何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山东作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也必须拿出如同黄河奔腾入海的雄伟气势和黄河入海口拥河望海的大气从容,狠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推进,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新动能,始终营造好政治生态、产业生态、市场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让齐鲁大地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商宜业宜游之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文/刘文晓)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