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释放“交通+”新动力,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2021-02-04 11: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要想富,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交通扶贫,全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2012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新改建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约5.9万公里,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达,再通达!截至2020年9月,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基本完成。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硬化村组路、入户路,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建设普通国道、国家高速公路,不仅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让贫困地区与全国大市场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更加激活了农业发展潜力,释放了农民消费潜力,改善了农民生活。随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交通+”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继续在城乡间双向流动、高效运转,持续为乡村振兴构建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交通+特色农业+电商”,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打通交通“大动脉”的辐射效应就是现代流通体系的网络也会在乡村地区全面铺开,从而提高市场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并且随着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产销联盟形成长期合作,多形式、多途径的流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还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流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这些都为农产品“飞”出山村、“飞”进城市创造了更多可能。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巧借“交通+”注入的新活力,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再辅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真正让乡村发展腾飞起来。
  “交通+文化+旅游”,创造乡村振兴新模式。“交通+”带来的新变化还有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奇山异景成为新时代的旅游胜地、网红景点,让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文化饭”“旅游饭”,彻底“摘穷帽”“拔穷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四通八达的交通更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诗和远方”的惊喜,需求也正在以更强劲的力量拉动供给,带来更多发展机会。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交通+”创造的便利条件,开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绿水青山、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让民宿产业、非遗文化、生态观光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交通+就业+公益岗位”,构筑乡村振兴新基础。“交通+”总是在全方位释放着提振经济,推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作用。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共设置农村公路相关就业岗位66.8万多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7万多个,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7万余人。无论是道路的巡查路面、平整路肩、排除积水,还是快递收发,这些开发的公益性岗位都优先向贫困群众倾斜,不仅是向贫困群众雪中送炭,更是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随着道路的继续通达,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迎来新变化、新机遇,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需求,深入挖掘“公路+”带来的新特征、新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让乡村振兴的基本盘更加稳固。
  打通交通“大动脉”,让乡村“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提升了亿万农民的生活品质,随着农村公路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必将在更高位置造福人民。(文/何家欢)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