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鲁网网评:争做中国好网民 e同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互联网是当今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关键领域。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常态。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9.04亿。庞大的网民群体已经逐渐成为网络社会治理最为广泛的基础力量和参与主体。因此,争做中国好网民,对于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争做中国好网民,要依法用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行同样要负法律责任。但时至今日,网络造谣诽谤侮辱案件仍会时有发生,在殷鉴不远的情况下,仍然不断有人以身试法。广州女子为搏关注捏造孩子哮喘事实、罗冠军被前女友造谣强奸引发网络暴力等等现实案例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仍有不少网民对网络造谣、诽谤侮辱的违法性、危害性、过错性缺乏认知,其实质是缺乏现代网民应有的法治素养。众多案例告诉我们,网上言行与现实言行具有同样法律责任,行驶言论自由权利,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此外,对于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要敢于举报揭发,相关部门要及时从重处罚,不给网络恶意生存的土壤,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争做中国好网民,要理智用网。互联网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快速放大社会影响,并且很容易不受源头信息发布者的控制。尤其手机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使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快速。在一次次迅速引起全网热议却不断反转的社会事件中,不少网民由一开始盲目地伸张正义,逐渐学会理智关注社会事件,总结出“未知全貌,不予置评,静待官方通知”的事件关注素养,为的是尽量避免因“好意关注”却给事件当事人甚至是原本的受害人造成额外伤害。所以,每一位网民对网络信息都要有甄别和把控能力,对网络产生的放大效应要有心理准备,要让理智真正运行在网络传播的每一个环节。
争做中国好网民,要谨慎用网。网络世界里的安全隐患扑朔迷离,需要我们保持时时保持警惕。尤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留下数据记录。一旦电脑失去了防火墙保护,在面对网络攻击时,个人数据将面临极大的泄露风险,个人甚至家庭的身份信息都将在不知不觉中被窃取,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保护好个人隐私,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做到个人信息不泄露、来历不明不轻信、核实之前不转帐,涉及个人信息尤其是银行卡身份证转账等信息的网络行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谨防电信网络诈骗。一旦遭遇网络诈骗、信息泄露,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造清朗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尤其需要每一个网民都有所敬畏,有所担当。争做中国好网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依法用网、理智用网、谨慎用网,才能e同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文/于景荣)
- 一根网线撬动发展机遇,加“数”前行澎湃中国引擎2024-03-25
- 依法构建,筑牢网上安全堤坝2023-11-24
- 凝心聚力,让网络空间更清朗2023-09-23
- 汇聚网络合力 共筑网络安全2023-09-14
- “互联网+”在指尖上实现教育公平2023-08-15
- 网络发展“强两翼” 现代文明“向云端”2023-07-28
- 清网络歪风 扬时代正气2023-06-16
- 远离网络暴力,别让“乌托邦”沦为“沼泽地”2023-02-23
- 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用网安全急需按下“快进键”2022-12-02
- “互联网+”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应用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