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生“才”亦当有“道”

2020-08-27 11:2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一则若干名校毕业生到某地街道就业的旧闻引发新一轮舆论,产生了不少争议。可见,对新生代高层次人才如何引进、管理、培养和服务,是当下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高层次人才像极了苦笋,天赋再好,也要到吃劲岗位经受艰苦磨练,苦尽甘来,“风雨后见彩虹”。近年来,从中央和国家部委,到各省区市,不断完善选调生和公务员招录政策,不少应届高层次人才的职场起点,都是在镇街、村社区等基层一线。更何况,推动编制、力量、人才往基层涌动,无论是强基固本、提升乡村振兴和城市治理水平工作,还是促进人才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诚然,镇街并不能完全代替基层的内涵。一些市县直部门单位,如政务服务窗口、信访部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一线岗位,尽管可能不在镇街机关,同样能够充分历练人才、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层人才培养的视野可以更宽一些、方案可以更多元一些。实际上,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绝对权威的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是片面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群体乃至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一直并不轻松。劳资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是建立和谐融洽劳动关系的重要原则。一方是基层单位,一方是毕业学生,一个愿意招录、一个愿意就业,双方愉快合作、并无异议产生,外界本不应过度插手干涉和品头论足。不可避免的是,双方头上还有一些可能比较抓人眼球的“标签”,如比较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名校的毕业生等,可能会在不确定的未来产生示范效应,这对于促进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进程来说,会产生些许阻力。其一,在我们这个人力资源大国,大部分毕业生出自普通学校并非名校,名校学生相对占少数。其二,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也有很多基层单位缺少人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样渴望。其三,具体到一个街道,在基层党建、信访调处、应急安全等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实践性强、经验丰富的多元人才。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说顺利就业属于自由选择的人权范畴;从社会导向来说,每个市场主体也有维护公平就业环境的义务;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来说,门槛的设置、多向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科学决策的议题,让更多人才适得其所、人尽其才是关键。但终归,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价值观多元,人才的选择也就多元,还是要报以宽容之心,在尊重人才选择、引导合理流动上促进其更加顺利成长,这也是各方聚焦殊途同归的旨归所在。 

  梦想是靠奋斗实现的。实干苦干是让人才变得更加优秀的可靠阶梯。一方面,对用人单位来说,引来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只是开始。可以肯定的是,越是面对层次高、能力强的人才,用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上的心思、精力和资源就越多,尤其得有必要科研创新、成就人才的平台支撑。如果考虑不周、投入不足、关怀不至、平台缺位,甚至考录来了一放了之、不管不问,耽误了人才成长,或“逼”走了人才,就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另一方面,对人才自身来说,职场新起点意味着某些方面的“从零开始”。“新人”应当在追求学以致用精神基础上,增强扎根基层的信念,努力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身边同事学习,尽快适应环境、持续建功立业。既不能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散漫状态,也不能孤芳自傲自绝于群众之外,更不能稍遇挫折就缴了械去投降、自暴自弃想逃离。只有甘于吃苦、坚定信心,善于总结基层一线的经验,及时化压力为动力、转危机为良机、变挫折为“存折”,增强适应复杂环境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才能不断为成长成才夯实路基。 

  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不是“优秀”、算不算“人才”,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秀的品质难能可贵。名校毕业生相比其他学校的同学,的确有“出身”方面的优势。高考分数高且功底扎实,就读期间可享受丰厚学习资源、拥有更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但过去是过去,就业是就业。基层一线更加考量毕业时及就业后岗位的匹配度、环境的适应性,如果没有经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的“赛马比赛”,真的很难预测谁到岗后更能脱颖而出。这是广大用人单位应当冷静、理性考虑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招录聘用前,不妨“不拘一格”一下,并专业测试一番,更为稳妥科学。人才的潜质从实践中来。对人才“资质”的认证,更得靠实践说话。有人才学专家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单凭过去的优秀表现和优于一般人的学历及经历,并不能和“人才难得”划等号。内因是根本。更何况,即便对人才悉心关怀,能不能持续创造成果、建功立业,还需人才自身在新单位新领域,接续奋斗、团结同事、适应环境、发挥特长。这个过程,往往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往往充满苦涩、坎坷,甚至失败、跌倒。而且,即便一个人真的努力了、任务完成了,能否赢得当地人民群众的满意评价和拥护支持,还另当别论、需综合考察。看来,追求优秀、努力成才是一项崇高的目标,对当事人来说戒骄戒躁、创新作为是关键。对社会来说,多一些宽容包容、多一些加油助威、多一些“扶上马送一程”,才是正确的“旁观”姿势。 (文/刘文晓)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