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传承与新生,做好文化遗产守护者

2019-06-13 12:4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王帅

  2019年6月8日,我国度过了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传承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成为当代发展的题中之义。

  中华文化遗产蔚为大观。在悠久绵长的中华历史氤氲下我国诞生了难以计量的文化遗产,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位居世界前列。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更是民族性格的体现、审美品格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面对蔚为大观的中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创新,我们责无旁贷。

  文化遗产需要传承。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流失常常丧失警觉。游客人为损坏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的行为屡见不鲜;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常因经济困境而后继无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次感知和了解文化遗产魅力的契机,感受文化遗产沉淀着的历史、承载文化,让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更多渗透到我们可参与的生活之中,将了解、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观念根植于心。

  最好的传承是新生。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因循守旧”,而是打通“旧传承”与“新时代”的隔阂,用创新赋予文化遗产新生。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应突破陈旧、古朴的刻板印象,填平与新时代的代沟,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在新时代、新语境下,故宫文创搞得如火如荼,用一卷卷小胶带粘来了经济效益,粘来了无数关注与目光,粘起了古建筑的过去与未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具有传统特色的光影与创新的讲述方式,让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故事大放异彩,让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走进无数年轻人的脑海中。《中华好诗词》《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等电视节目,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使我国不同形式的文化遗产变得家喻户晓。在诸多努力与尝试中,文化遗产已逐渐焕发新生。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新生,需要公众的关注与参与。我们应过好每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做好文化遗产守护者。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