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鲁网网评:非遗之美 值得用心用情去守护

2021-04-16 19: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世界上有一种美,历久弥新,美得独特,那就是散落在大江南北的非遗。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艺术流传至今的重要体现,主要的传承方式是传统的口口相传,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作为鲁西平原西北角的一个平凡小县城——山东冠县,早在2008年就有《查拳》《郎庄面塑》《柳林花鼓》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有《蛤蟆嗡》《降狮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的美,很多人都爱,可以说它有惊艳世人之力,但美的背后往往是传统复杂的工序、非遗人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坚守。为了让非遗之花绽放得更久一点,除了非遗人坚守之外,很多地方也出台措施和办法,助力非遗项目传承。比如在冠县,当地积极利用梨花节、文化遗产月、农民艺术节以及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的时机,在县内进行非遗项目展演、巡演。不仅如此,当地还组织非遗传承人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展览会和文化博览会。为解决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窘境,冠县还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乡土人才加入到传承非遗项目中。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各地文脉的延续。有了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扶持,非遗之美能美得更持久,但仅有这些还不够。非遗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种特殊的记忆符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身边的非遗之花更持久地绽放出一份力,我们需要将目光锁定它们,我们需要创新方式宣传它们,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守护和传承它们。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非遗传承人带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到各种博览会的现场。所以,当非遗向你走来时,请热情相拥,无论以什么形式,对它们美得更久都是一种帮助。(文/梁婧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