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扶贫资金“趴账”折射“懒政”思想

2018-04-16 10:2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曹瑞晓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日有新闻报道,47岁的老孙是山西省忻州市的一名第一书记,去年5月老孙为村里谋划了养猪项目,向当地扶贫办申请20万元资金,并通过审批。如今猪仔都出栏了,钱只拿到一半。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准备了一肚子理由,就换来俩字:等着。(央广网 4月15日)

  当前,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用好扶贫资金,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所在。可是账上有钱,扶贫干部却只能赊账搞扶贫,这样的“怪”现象,让扶贫资金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玻璃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地方政府慢作为甚至不作为,都是扶贫资金长期“趴”在账上,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原因。

  “懒政”,顾名思义,与“勤政”相对,表现在工作懒散、效率低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推则推、能糊弄则糊弄。在扶贫领域,扶贫资金确实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玻璃门”的现象,表现为一方面是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对扶贫资金的强烈期盼,但另一方面却是扶贫资金“趴”在账户上“睡大觉”,派不上用场。

  其实,在这种尴尬情形的背后,所隐藏着的则是政府“懒政”思维以及有些地方政府监管机制的缺位,反映出了扶贫资金的申请与资金政策落实的严重脱节现象,还有资金使用机制不够灵活,这就是所谓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使得资金使用机制僵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扶贫干部冲到前线却没“子弹”,这仗如何打?资金使用要形成“合力”,整合各项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扶贫,本来就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单打独斗、包打天下的事情。由谁牵头进行统筹,资金申请流向都应做好规划。对于一些无故长期大量闲置扶贫资金的项目和有关责任人必须进行问责,绝不能让扶贫资金趴在账上“呼呼大睡”的现象,本应为老百姓带来实惠的的重大民生工程,却成为资源闲置浪费的“毁民工程”。

  不是只要钱到位了,政绩报上去了,就真正的万事大吉了,精准扶贫要真正为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落实于民,就是要把这些扶贫资金用到该用的项目,帮到该帮的群众。扶贫资金长期“趴”在账上,这样的做法无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这不仅折射一些部门、一些领导干部懒政,慢作为甚至是不作为的写照,更照见了规划不足、监督缺失、问责不力的权力症结。

  唤醒“沉睡”的扶贫生资金,让趴在账上“死钱”变成“活钱”,就要从源头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要从实际出发,申请资金与项目要求匹配,同时严肃问责制度,严查扶贫资金“趴账”行为。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