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从“国家账本”读懂“过紧日子”内涵

2018-03-09 15:0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孔令晶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党的十九大后首份“国家账本”亮相,提交人大代表审查。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打开2018年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数里行间折射新时代的国计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3月8日新华网)

  2018年,中国政府财政持续向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超过18万亿元,支出接近21万亿元,赤字率预计为2.6%,比2017年预算降低0.4个百分点,这体现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财政增收基础逐渐牢固。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财政支出虽然数额庞大,但也要像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学会精打细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管好“钱袋子”,学会过“今日子”。

  “过紧日子”就要做到锱铢必较,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要知道,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的各类需求成几何数增长,大大增加了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级单位和政府要统筹全局,细致分析,从民生的需求出发,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多谋民生之利,把钱花好、花在实处,有针对性地解决真正的民生问题,让每一项民生工程、公共服务建设真正的发挥实效,解决民生之忧,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过紧日子”给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地区和单位之间在财力上存在差异,但精打细算,管好“钱袋子”的财政支出任务是相同的,俭以养德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揆诸当下,一些地区、部门和个别干部对于“过紧日子”不认同,对“公款姓公一分一毫不能乱花”没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仍然存在想方设法占公家便宜,对办公资源铺张浪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只从个人政绩的角度出发,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政绩工程”,不顾民生真正需求,浪费国家资源的同时给地区发展、群众福利带来伤害。

  从2018年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这个“国家账本”,让我们能更加珍惜经济发展成绩的来之不易,更能体会出要学会“过紧日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财力办大事儿,才能直击民生痛点,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