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学思践悟十九大】多一些接地气的“板凳讲习所”

2017-11-22 16:0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倪洋军

  11月17日,人民网刊发《海安“板凳课堂”接地气 十九大精神讲进农家院》一文后,引发近十家中央及省市媒体跟进报道。据介绍,南莫镇的“板凳讲习所”是基层一种创新宣讲模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党的理论,特别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和知识传递给百姓。通过几张围起来的小板凳,让基层党员干部和百姓坐在一起,接了地气,也增进了彼此的关系。(2017年11月20日人民网)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也更能聚人气。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提高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实效性,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将透彻,让普通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及其宣讲人员面前的一堂必须精心准备的必修课,也是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硬功夫。“板凳课堂”及其升级版“板凳讲习所”,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板凳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哪里有群众需要,宣讲就到哪里,搭建了群众身边的传理论、讲新知、接地气、聚民心的宣讲平台,深受群众喜爱,也极大地提振了基层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群众欢迎的,才是最好的。老百姓不喜欢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的一套,而欢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简便易用的方式。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照本宣科、知识灌输、晦涩难懂,只会让老百姓越听越糊涂,必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形式、内容、时间等各方面,都必须围绕老百姓的需求。“板凳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快捷,便于移动,老百姓哪里方便,“板凳课堂”就到哪里,这种宣讲能够深入百姓心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讲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来表演,老百姓只要搬来一张小板凳,就能入耳、入脑、入心,无论是党的大政方针,还是老百姓关心的“三农”问题,哪怕就是普及法律知识,也能记得住。“板凳课堂”或“板凳讲习所”的广受欢迎,再一次深刻说明了,只要我们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欢迎不欢迎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赢得百姓的点赞,也一定能将工作做实做好。

  老办法不能丢、好传统不能忘。应该说,“板凳课堂”或“板凳讲习所”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独创。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动员和发动群众武装斗争、参加革命等方面,可谓随时随地,几条板凳围坐在一起,就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或“誓师会”。这种就地取材、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会议形式,没有所谓的正规、严肃,摒弃了教条、刻板,用群众的话,以与群众谈心交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党上下,必须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用土得掉渣的办法、以传统老旧的形式,照样能收到现代方式、现代工具难以企及的效果。我们固然要接受新事物、新媒体、新工具,但绝不能忘了本、断了根。

  打铁必须自身硬。理论宣讲也罢,精神落实也罢,必须有实着子、真功夫。在基层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必须带着真诚的情感,用乡土语言把理论知识化简成通俗易懂的道理,特别是有关农村和农业政策的内容,既要让群众听得明白,还要让群众听得进去,更要记得住,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宣讲者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带着使命、责任和感情,确保习近平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讲有了更为接地气的平台,不仅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也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及时落了地,拓宽了群众了解党的决策部署的渠道,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基层党员干部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真正打通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最后一米。这样的方式既历练了党员干部,也帮助了人民群众,让党的好声音落了地,更巩固了党的执政之基。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板凳讲习所”作为一种接地气的基层创新,是党的自身建设在基层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揭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站在新时代的交汇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