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澄清抄袭真相,有那么难吗?

2017-07-05 15:4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李丁乔

  连日来,延安市富县县委书记李某因涉嫌抄袭新华社评论文章,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大量转发,网友怒斥指责,可以说,时至今日,不管是富县有关部门,还是县委书记李某本人,都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县委书记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与新华社评论文章相同字数竟达800多字,要说这是“巧合”,确实难以令人信服。不过,抄了就是抄了,没抄就是没抄,有关部门负责人的答复却令人一头雾水,一会儿是县委书记“被署名”,书记李某本人“完全不知情”,一会儿李某到底知不知道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真相到底是什么?显然,目前舆论沸沸扬扬,无非就是在等县委书记李某给公众一个正确态度。

  虽然事件过去数日,但是舆论热度却在不断攀升,笔者有理由相信,如果李某不与公众面对面答复,该事件会成为李某今后职务变迁的“把柄”。历史问题都没有处理好,还能期望换身“马甲”“重新来过”?再或许,李某和有关部门,都在等待舆论的自我平息。按照当前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规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置方式,似乎也恰好迎合了网络舆论的变化规则。但是,有没有想过,始终不解决问题,就会始终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寄希望于舆论自身平息,而逃过向公众当面澄清的责任,本身就是在给自己修筑一道高不可攀的围墙。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是不是抄袭,事实已经摆在面前,相对于是“如何抄袭”的这个问题,公众更希望的是李某有着“什么样的态度”。想要公众不再纠缠这个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李某本人出面澄清才是关键所在。李某不出面,有关部门闪烁其词,从媒体不断跟进的报道来看,似乎当地有关部门自认为“准备充分”的回复,却又总是被媒体新提出的问题击得一败涂地,以至于一篇文章是如何抄袭的、县委书记知不知道,都需要不断地“进一步调查”。

  因为舆论风波太大,必然对李某当前的职务和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上级领导也会对李某的印象大打折扣。现实中,因为一句话不得体就被免职或处罚的不在少数,这些干部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拿出诚恳的态度,导致舆论声讨不断上涨,最后有关方面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采取果断举措,以惩戒少数来维护地方整体形象。报道显示,李某已就此事向市上领导做了当面汇报。问题又来了,为何在一场始于公众和必须依靠公众来终止的舆论事件中,李某有勇气面对上级领导,却没有勇气面对社会大众呢?这也反映出,李某心中的“唯上级”意识要重于“亲群众”感情,也暴露出李某害怕丢官丢帽的功利心态。只对上级负责,而忽视公众期待,这也不是正确的为官之道。

  现实中,领导干部抄袭他人并非个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管谁抄袭的、怎么抄袭的,不管县委书记知不知情,首先必须拿出一个正确姿态。哪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少也可以让社会看到一个县委书记最起码的担当。抄袭文章署名是李某,如果真的是“被署名”,李某完全有底气叫屈,怕只怕“被署名”只是李某“急中生智”找出来的替罪羊,不知道有多少部门、多少干部要为李某的谎言和不负责任收拾烂摊子。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