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论文抄袭”案,还有多少鱼目混珠?

2017-12-14 15:3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孙伟

  近日,澎湃新闻又接获举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三名学生联合署名发表在行业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涉嫌抄袭同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2011级一名硕士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12月13日 澎湃新闻)

  在文章的字里行当中,很多时候对于抄袭或者剽窃认知是不同于真正盗窃的。盗窃涉嫌刑法加身,剽窃只是一种形式上或者停留在口头上的声讨,这或许也算是文章抄袭成风、屡出不绝的原因吧!为了达到某些评奖和目标需要,逼迫着一些不愿费脑的人铤而走险,厚着脸皮去抄袭一下。甚至为名利者,也是趋之若鹜。毕竟,即便是出了事,重则也就是被冠以“文贼”之称。

  撇下西南大学抄袭纠纷案的瓜葛,只讲论文抄袭,好像很多时候,抄袭的界限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泾渭之分。只不过很多时候的引用,都在最后注明出处罢了。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或者这就是最基本的论文成形而已。但是,如果真正的去沉下心、行与足地去弄一篇论文,少说也得月余时间,多则数月数年不等,但是很多时间,时间的迫切和论文的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多数都是招招架架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行业的的刊物是有篇幅和篇数限制的,这些刊物多久发表一期,一期发表多少也是有数量要求的,这造成了另一种可能,等或者跑。除非是论文特别有见地,发表论文者是业内翘首、知名专家,其他人都可能沦为遥遥无期。那么只能了求助于一些掮客或者想其他办法,只要打通了这一门墙,什么查重率,那只是另一种形式,论文者提供了查重标准,杂志社也就开始提上了编发日程。

  规范这些东西,其实需要社会的前置,如果认知纠正不过来,那么只能退而求次,在最后关口把严滤毒了!就譬如这个杂志社的查重,应该自己亲自动手,都是同样查万方,还能有不同的结果?这不是责任的问题,也不是拈轻怕重的事,只是关乎到一个行业内生死存亡的事,假设说,刨除了评价或者职称来讲,行业内的期刊到底能够存活多少,行业内的最后一根稻草倒向谁,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论文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