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精准扶贫:做“大锅饭”使不得

2016-11-17 11:4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莹

  当前,各地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许多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有一些贫困村在落实扶贫政策时“撒芝麻盐”,致使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力被大大稀释。记者在山西的一个贫困村遇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村里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本打算分给贫困户,让他们养羊脱贫。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结果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没起到预期扶贫效果。(新华网 11月15日)

  山西省娄烦县扶贫部门曾扶持该地一贫困山村养驴脱贫,村里用拨下的50万元买了60头驴,可是人多驴少,谁的那份也不可少,最后没办法只能8人分一头驴。然而8人养一头驴就像3个和尚没水喝一样,结果驴越养越瘦,8个人只能把驴买了分钱。这两个案例中,不论是“扶贫羊”还是“扶贫驴”,都最终落得被村民低价卖出的结局,既扶不了贫,又浪费了扶贫资金。

  其实在扶贫工作中,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村里的贫困户与大多数村民的贫富差距不是太大,一些基层干部为了避免矛盾的产生,就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上搞起了“平均主义”。做“大锅饭”给村民,大家平均分配,谁也不要觉得有偏见。究其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某些干部不能担事。

  所谓精准扶贫政策,仅仅是“精准”二字就道出了政策的最基本要求。像这样的“大锅饭”,既对精准扶贫起不到任何效果,也会增加村民之间的矛盾,令政策无法落实到实处。贫困户由于帮扶不到位不能脱贫,非贫困户也许又可以发现新的致富机遇,这样反而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要想让“精准扶贫”落地,就要做到瞄准扶贫对象,该帮扶的坚决帮扶,不该帮扶的不要帮扶。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们勇于担起责任,不能怕麻烦,更不能怕得罪人。上级领导干部也要加强对基层村干部的约束和监督,避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另外,各地都要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给予帮助,为符合贫困户要求的家庭争取建档名额。坚决打破“大锅饭”的传统,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落实,这样不但不会出现重重的矛盾,也不会有政策实施不下去的现象发生。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