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准扶贫的“调子”定的再准一些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孔令晶
不久前的一次采访,有贫困群众大吐苦水:相邻的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每户补助好几万元,贫困户从半山腰搬到了平坝上的农民新村,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而自己所在的非贫困村,贫困户没法享受这个好政策,常年住在高山险坡上,想搬却搬不下来。“贫困程度不相上下,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人民日报》9月18日)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二字,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要精确定位,准确落实,从中央扶贫工作的全局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要不落一户,不丢一地,扎扎实实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让贫困消失,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梦想变为现实。当前,有些地区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里贫困户的帮扶,存在投入不够、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好,有可能影响全面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各地各级领导干部把精准扶贫的“调子”定的更再准一些,靶向发力,将贫困问题逐个击破。
要坚持精准扶贫的理念不动摇。贫困是一个结果,导致贫困的原因却各不相同。不可否认,我国贫困问题十分复杂。7000多万贫困群体,除了集中居住,还有些分散居住在各处,而以往的扶贫工作存在没有扶到点子上、实惠也没真正落到贫困人口身上的问题。例如,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撒花”,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的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暴露了政府作风上不严不实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扶贫工作不精不准、大而化之,没有精准施策的缺陷。总之,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都得细细分类,一一对应找到办法
要带着问题去调研。贫困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现象,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体所思所想所需,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与具体贫困环境不相符合,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精准调研,带着问题沉下去,才能找到“病根”,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让扶贫资金和政策灌溉到贫困的“点子”上,才能切实发挥实效,实现不冷一颗心,不留一处扶贫“死角”。
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这种勇气和决心首先就是要有担当,扶贫攻坚到了最难的关口,行百里者半九十谁都懂,作为扶贫干部,绝对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手把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要保证政策落实和资金到位,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能够安生立命的同时,要激发他们自力更生的勇气,带领他们一起向贫困宣战,一起朝富裕的好生活迈进。
- 【地评线】鲁网网评:“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脱贫注入强大动力2020-10-19
- 【地评线】鲁网网评:脱贫攻坚关键在一个“真”字2020-05-08
- 解套虚假冒领,杜绝扶贫“表格牛”2019-11-19
- 别让“文山会海”成为扶贫拦路虎2017-06-28
- 精准扶贫:做“大锅饭”使不得2016-11-17
- 精准扶贫:阳光总在风雨后2016-03-10
- 精准扶贫,凭啥“教育”先行?2016-03-09
- 精准扶贫,亟需“火眼金睛”2016-02-24
- 精准扶贫就要靠“数据说话”2016-01-08
- 安徽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杨枝甘露”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