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凭啥“教育”先行?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孙伟
3月8日上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来到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做出回应。会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中国科协常委饶子和、锡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庭等14名委员先后发言,聚焦教育精准扶贫、“两个一流”、民办教育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3月9日 新华网)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精准扶贫,教育大有可为。当前,各地纷纷围绕着党中央提出的“贫困脱帽”付诸着各种努力,但对于教育投入力度稍有不足。这在于重视程度,更要有超前超远的眼光。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脱贫攻坚定位于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将脱贫摘帽的步骤和措施写进了“十三五”发展规划,让广大人民群众大振人心。但我们也有注意到,很多地方在编制措施时,仍在走着老套路,千篇一律地描述着,实施扶贫攻坚项目多少,转化城镇居民多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少,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云云,就在2016年,各地在“脱贫摘帽”的第一年,又纷纷下派了干部到村帮扶,不否认这些动作会有成效,但仍有授人与鱼之嫌。
犹记得,今年二月份《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读者来信,信中反映,春节期间,到邻近市的亲戚家做客,看到亲戚村子对面的村庄外貌变化很大,其他临近村没有变化的见闻。有村民告知,变貌村是市领导的扶贫点,几年下来,市里拨了上千万的资金进行硬件改造。村民并没有因此致富,却因为改建新房欠了一屁股债。其他干部挂点村基本没有变化,扶贫成了样本工程,让人寒心不已。这些只是扶贫当中的一个缩影。这也表明,扶贫并不是给钱给物,更要给门路,帮着找出路。论及当下,或许提升就业率、改建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出成绩的,但是这些仍不能改造农民们代际之间的贫穷轮转。正如很多青壮年打工群体,他们不管在外面吃多少苦,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学校正在面临生源萎缩,并不是孩童们减少了,而是他们的家长情愿自己苦一些,让孩子去了条件更好的县城、私立学校就读,为的是终身摆脱贫困有个念头。
对于农家子弟来讲,上学读书是跳出农门为数不多的罗马大路之一,这也应了开头的那句话“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虽然教育扶贫这项工程繁杂庞大,但却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法门。“十三五”期间,各地在抓好义务教育同时,更要鼓励和扶持更多的高校和技术学校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等方式,保障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真正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
- 【地评线】鲁网网评:“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脱贫注入强大动力2020-10-19
- 【地评线】鲁网网评:脱贫攻坚关键在一个“真”字2020-05-08
- 解套虚假冒领,杜绝扶贫“表格牛”2019-11-19
- 别让“文山会海”成为扶贫拦路虎2017-06-28
- 精准扶贫:做“大锅饭”使不得2016-11-17
- 把精准扶贫的“调子”定的再准一些2016-09-18
- 精准扶贫:阳光总在风雨后2016-03-10
- 精准扶贫,亟需“火眼金睛”2016-02-24
- 精准扶贫就要靠“数据说话”2016-01-08
- 安徽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杨枝甘露”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