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发挥教育行业职能 助力扶贫“造血”

2016-04-27 17:5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于昌友

  4月24日,习近平到安徽金寨考察强调,“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4月25日 新浪网)

  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输血”变“造血”的重中之重。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责任。教育要充分发挥“扶智”作用,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首先,要发挥教育扶贫资金帮扶作用。教育惠民是国家扶贫“兜底” 政策的重要举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策“落地”十分关键。要严格申请审批流程,“精准”识别,让资金真正用到“刀刃”。要加强督查,严肃执纪问责,防止挪用、虚报冒等“抢食”现象发生,确保教育惠民政策不变形、不走样。

  其次,要把职业技术培训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脱贫力”。要把技术培训从职业学校延伸到“田坎院坝”。一方面要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紧跟时代“节奏”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让学生成为未来的新型技工,高新人才。另一方面要调研找到适应本地特色发展的创业路子,如特色种养殖、特色手工制品、特色旅游产业,组织教育系统相关专业人员组团到乡村巡讲,定期提供指导,全面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的能力。通过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知识、懂科技的人才,进入高新制造行业、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以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教育扶贫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需要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做到目标明确、底数清楚、举措创新有力,这样,教育“扶智造血”才能取得实效,从而为“扶贫攻坚”涂上浓重一笔,为全面小康如期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