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海畔筑箭台,齐鲁叩星门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引力一号遥二火箭从山东海阳海域腾空而起,将三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时,这片曾以渔业和重工业闻名的土地,再次用一道划破天际的尾焰,向世界宣告:中国商业航天的“海上新势力”,正在黄海之畔崛起。从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的“破冰”,到如今累计19次发射、127颗卫星入轨的“常态”,山东用六年时间,在6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架起了一条贯通“制造-发射-应用”的全产业链,将传统工业基因注入航天创新,走出了一条务实而坚定的突围之路。
从“滩涂”到“箭台”:六年布局的“海底深根”
2019年6月,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山东并未止步于“尝鲜”,而是迅速启动东方航天港建设,将一片滩涂变为商业航天的“试验田”。这一决策背后,是山东对产业趋势的敏锐洞察:海上发射能突破陆地发射场的纬度限制,降低火箭残骸落区风险,更契合商业航天“高频、灵活、低成本”的需求。六年深耕,这里已形成“前港后厂、制发一体”的独特模式——火箭在总装厂房完成组装后,通过短途运输即可直达发射船,全流程从传统模式的数周压缩至48小时。这种“物理相邻”的布局,让山东的航天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成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高效样本。
从“单点”到“生态”:产业集聚的“化学反应”
山东的航天突围,绝非“一箭一星”的孤军奋战。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吸引30个产业项目落地,涵盖火箭制造、卫星研发、空天信息应用等全链条,累计投资超300亿元。这里既有东方空间、山东长征火箭等企业创造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纪录,也有卫星“家门口搭车”、火箭“走几步到发射场”的深度耦合。更关键的是,这种集聚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砌,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让上下游企业形成“需求对接-技术协同-资源共享”的生态。例如,航天科技513所的卫星核心部件项目与东方空间的火箭总装项目相邻布局,大幅缩短了星箭适配周期,真正实现了“1+1>2”的产业效应。
从“工业”到“星辰”:传统大省的“二次创业”
山东的航天之路,始终烙印着“务实”的底色。省市县三级政府协同发力,既出台《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提供发射补贴、算力交易奖补等“真金白银”的支持,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避免行政干预破坏产业生态。这种“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结合,让山东的商业航天既保持了发展速度,又规避了“重复建设”“低效竞争”的陷阱。如今,东方航天港正朝着“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的目标迈进,未来年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成为山东经济新的增长极。
从黄海之畔的滩涂到叩问星空的箭台,山东的航天突围,没有空喊“高科技”的口号,而是用六年的深耕,将传统工业的“厚重”转化为航天创新的“灵巧”。这道从海上升起的火箭光芒,照亮的不仅是太空,更是一个传统工业大省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坚定步伐。当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冲向2.5万亿时,山东已用实打实的产业链布局、高效率的发射保障和精准的政策扶持,在星辰大海中抢下了下一个万亿产业的“入场券”。(文/李月晖)
- 聊诚评|黄河奔涌创新基因 数智重构齐鲁商脉2025-10-15
- 聊诚评|月满齐鲁照古今 山河同辉共团圆2025-09-30
- 聊诚评|三大“新”招赋能:让孔子智慧照亮世界文明对话2025-09-30
- 聊诚评|“链”上发力,高唐锦鲤何以“游”出品牌之路?2025-09-28
- 聊诚评|山东“耕海记”:小牧场里的大转型2025-09-25
- 聊诚评|丰收节:从招远田间看“齐鲁粮仓”的硬核底气2025-09-24
- 聊诚评|向新向绿“走在前”,山东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5-09-22
- 聊诚评|向海图强:擘画海上新山东的时代篇章2025-09-22
- 聊诚评|齐鲁民企“焕新记”:传统产业里的高质量答案2025-09-22
- 聊诚评|工赋齐鲁铺锦绣 冠军矩阵竞潮头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