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三大“新”招赋能:让孔子智慧照亮世界文明对话

2025-09-30 16:34:5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尼山圣境的编钟奏响千年礼乐,当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论语》读书会座无虚席,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为南非农村扫盲项目颁奖——今日之山东,正以创新让孔夫子的智慧跨越时空,从竹简典籍走向全球舞台,从文化符号变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新场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筑牢认同根基

  文化的传播,始于感知。山东深谙“看不见的文化最难传”,于是用“四廊一线”织就文化体验网,让沉睡的遗产变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沿黄河廊道行走,既能在东营看到黄河口生态与齐文化遗址交相辉映,也能在济宁触摸“三孔”的千年文脉;登上“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窗外是泰山雄奇、泉城灵动,车内是鲁绣非遗体验、儒家礼仪教学。更别提话剧《孔子》中“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还有明故城夜游里光影交织的周礼盛景——这些场景不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让游客、嘉宾沉浸式“走进”儒家文化,在体验中生出认同,为文化“走出去”筑牢内心根基。就像今年秋季的“千校敬师礼”,百万师生以乐颂师、以礼致敬,将“尊师重道”的传统融入日常,这种根植于生活的文化认同,正是走向世界的底气。

  新传播:双向互动破圈,让孔子故事全球共鸣

  “走出去”不是单向灌输,“请进来”更能引发共鸣。山东的国际传播,巧在“双向奔赴”。一方面,在塞尔维亚建文化中心、在海外设尼山书屋,让《论语》译本与当地经典同台;发起“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征集,年轻人用短视频、漫画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古老智慧接上青春地气。另一方面,邀请中外青年学生走进山东,沿着“跟着孔子去研学”线路,在曲阜学射礼、在邹城悟孟母教子,亲身感受“有教无类”的温度。济宁更以“五友”外宣为纽带,和26个国家的49座城市结为好友,“视听济宁”的纪录片里,孔府菜的烹制技艺与外国厨师的创意融合,让文化交流有了烟火气。这种“走出去”讲好故事、“请进来”体验真味的传播路径,打破了文化隔阂,让孔子故事不再是遥远的东方传说,而是能引发全球共鸣的生活智慧。

  新范式:文明互鉴搭桥,让儒家智慧贡献世界

  2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是山东搭建文明互鉴桥梁的生动注脚。从南非的农村扫盲项目,到巴基斯坦的女童教育计划,再到西班牙的成人职业培训方案,57个获奖项目让“有教无类”的儒家理念,转化为全球教育公平的实践成果,惠及百万弱势群体。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更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舞台——当西方哲学与儒家思想碰撞,当伊斯兰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流,“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理念便有了具象载体。去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上,“数智化时代的文明传承”议题引发全球热议,山东提出的“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方案,让儒家智慧与现代科技找到了契合点。这种以奖项为纽带、以论坛为平台的互鉴范式,不再是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文明的“双向滋养”,让儒家文化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财富。

  山东的三大“新”招,本质是对文化“两创”的精准践行——不是复刻传统,而是让儒家智慧对接人类共同需求。未来,这份源自齐鲁大地的东方智慧,将不再只是“有国际范儿”的文化符号,更能成为破解全球难题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深沉而持久的齐鲁力量。(文/张新栋)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