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东“耕海记”:小牧场里的大转型

2025-09-25 19:49:4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四十里湾海域的“宝石项链”与官草汪居的海底“鱼窝”,正在改写山东“靠海吃海”的老传统。从烟台“耕海1号”的光伏板到日照的智能网箱,这些散落海岸的海洋牧场,藏着山东海洋经济转型的密码。

  科技让传统养殖换了新模样。在“耕海1号”,5G信号穿透海面,工作人员轻点终端就能查看水下网箱状况,无人潜水器实时传回温度、盐度数据。龟甲网PET网衣能扛住3.5吨张力,使用寿命比传统网衣翻番;空气投饵系统精准控制用量,饵料浪费率下降六成。日照的“海上粮仓壹号”更厉害,数智化系统实时监测三文鱼生长,智能化投喂避免饲料污染,让“南鱼北养”成为现实。科技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让大海变“良田”的魔法。

  三产融合让渔民生计更稳当。“耕海1号”的海星造型平台里,海洋餐厅飘出鲜香,科普展厅里孩子动手探索,栈桥边游客钓起海鱼,养殖、文旅、教育在这里无缝衔接。日照官草汪居的宋友山不再风里浪里捕鱼,转而开起海钓游艇,旺季时一天能接好几拨客人。村里的民宿、农家乐供不应求,去年集体年收入超52万元,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从“单打独斗”养鱼到“抱团发展”搞旅游,渔民的腰包鼓了,笑容也多了。

 生态保护才是长久之计。“耕海1号”投放人工鱼礁后,海域生物资源量比以前多了2.6倍,海藻重新茂盛起来。南极长城站同款污水处理系统确保“零排放”,870块光伏板每天发电1500度,满足平台三成用电量。日照岚山区用10吨重的混凝土构件搭起“鱼窝”,让黑头鱼、马鲛鱼重现踪迹。山东的渔民懂了,保护好海洋,才能年年有收获。

  山东的“耕海”之路仍在不断延伸。脚踏实地深耕每一片海域,让科技的种子在蓝色沃土中扎根生长,让生态的养分滋养每一个产业环节。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融入、更多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地、更多三产融合模式的探索,这片海岸线上还将诞生更多精彩的 “耕海故事”,山东海洋经济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驶向更广阔的未来。(文/李月晖)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