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链”上发力,高唐锦鲤何以“游”出品牌之路?

2025-09-28 17:09:3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品牌化”是破局突围的核心抓手,而“产业链”则是支撑品牌从“有名气”到“有实力”的硬核根基。山东以全产业链协同打造农业品牌,高唐锦鲤便是生动实践:从“山东锦鲤第一县”到“中国锦鲤之都”,品牌影响力持续跃升,甚至创下单尾成交价超130万元的记录,充分展现出品牌化带来的增值效益。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支撑,让“一尾鱼”蜕变为带富农户的特色产业,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从“良种突围”到“基因密码”,筑牢品牌根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永远藏在“看不见的实验室”里。高唐锦鲤产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研组团式攻坚”打破品质提升的天花板。与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深度合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攻克“无水挂卵孵化”“精准投喂”等技术难题,大大提升锦鲤成活率;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成立“中国锦鲤良种基因研究院”,开展基因测序与血统溯源研究,建成专业化锦鲤基因库。这种“应用技术+基础研究”的双轮驱动,培育出“驼背龙”“大正”等特色良种,使高唐锦鲤从“普通品种”跃升为“独家珍品”,为品牌注入不可复制的科技基因。

 从“散户养殖”到“生态工厂”,提升产业效能。产业链的生命力,在于各环节的“协同作战”。高唐以“标准”为纽带,将分散的养殖力量拧成“发展合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制定《高唐锦鲤养殖技术规范》,从水质监测到尾水处理全流程统一标准;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底层增氧”等先进技术,实现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0%,既破解“生态环保”难题,又降低养殖成本。更严苛的是“人工筛选关”——每批锦鲤需经过体型、花纹、游姿等多项指标检测,确保“精品率”超80%,这种“毫米级”的标准把控,让“高唐锦鲤”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拓展品牌边界。品牌的终极竞争,是价值维度的竞争。高唐锦鲤产业跳出“就鱼卖鱼”的思维,以“渠道+文化”双轮驱动,让品牌价值“节节高”。线上打通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新渠道,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线下打造“锦鲤文旅小镇”,连续举办全国锦鲤大赛,吸引全国众多游客“为鱼而来”。更妙的是“文化赋能”:以锦鲤为原型创作“唐小鲤”动漫IP,让传统符号变“潮玩”;将锦鲤元素融入“非遗”麦秆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尤其是锦鲤麦秆画,年制作300余幅、创收近百万元,不仅延伸出新型文化业态,更将“赏鱼、买鱼”拓展为“品鱼文化、享渔乐趣”的多元消费场景。

  纵观高唐锦鲤的发展,这条“科研育种—标准养殖—多元销售—文旅融合”的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养得好”到“卖得好”的核心问题,更让“高唐锦鲤”从单一产品,升级成了有经济价值、有文化温度的山东好品牌。打造农业“好品牌”,绝非追逐一时名气的“流量游戏”,而是深耕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长跑”。唯有让每个链条节点都成为品牌的“承重墙”,才能让特色农产品既带着浓郁的“山东味道”,又具备硬核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产业动能。(文/郝小丫)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