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粮满仓·好风光:齐鲁大地绘就特色农业振兴新画卷

2025-09-17 16:58:1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秋染齐鲁,硕果盈枝。行走在山东的田野乡间,目之所及皆是“粮满仓、果飘香、人欢笑”的喜人景象:淄博桓台的大棚里,黑皮鸡枞菌撑起村民“致富伞”;淄川的山坡上,文冠果把荒岭变成“绿银行”;潍坊寿光的菜畦间,翠绿蔬果连成“富民海”;烟台莱阳的果园里,金黄梨果压弯“幸福枝”……山东用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粮足景美百姓富”的好风光。

 多元丰产:“粮满仓”的底气越攒越足

  在山东,“粮满仓”从不是单一的谷物满囤,而是“粮、蔬、果、菌”同台竞技的多元丰收。

  淄博桓台县徐斜村的生态大棚里,一簇簇黑皮鸡枞菌顶着褐帽、裹着白柄,从培养基中探出头来,工作人员指尖翻飞间,鲜嫩菌菇便装满了筐。“这‘金疙瘩’和甜糯玉米、水果西红柿一起,让合作社10余种果蔬实现规模化种植,2025年预计增收10余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张晓的话里满是自豪。

  鲁西平原的聊城莘县,连片的瓜菜大棚像银色海洋,黄瓜顶花带刺、番茄晶莹饱满,“一亩棚能抵十亩田”的收益,让农民种粮的热情更旺;鲁北滨州的盐碱地上,耐盐小麦亩产超千斤,曾经的“不毛地”如今变成“粮仓子”。从温室到田间,从平原到盐碱地,山东靠多元种植打破传统农业局限,让“菜篮子”装满鲜香,让“钱袋子”鼓得实在,更让“粮满仓”的底气持续攀升。

  产业延伸:“好风光”里藏着增收新希望

  齐鲁大地的“好风光”,不止于田间地头的丰收盛景,更藏在产业链延伸出的“增值密码”里。

  淄川区太河镇的山路上,成片的文冠果林绿意绵延。曾经的荒坡,如今成了“生态致富园”——晾晒场上,文冠果堆成小山,剥出的种仁黑亮饱满,经过深加工,摇身变成富含神经酸的文冠果油、清香四溢的文冠果茶,甚至是滋润肌肤的护肤品。“2024年光油和茶就卖了百万元,2027年计划实现文冠果油销售额7亿元!”企业负责人赵英杰的规划里满是希望,“订单林业”模式更让全国数千农户跟着受益。

  青岛平度的大泽山葡萄,也走出了鲜销的单一路径:酿成醇厚的葡萄酒、榨出营养的葡萄汁,就连葡萄籽都变成护肤精油。产业链拉长后,“一颗葡萄”的价值翻了倍,“葡萄采摘游”也带火了乡村,游客既能赏田园风光,又能品葡萄香甜,乡村的“好风光”真正变成百姓的“好奔头”。

  因地制宜:每寸土地都能长出“幸福果”

  山东的乡村振兴,从没有“千村一面”的复制,只有“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平原地区靠大棚种蔬果,把“亩均效益”提上去;山地丘陵种特色林果,让“荒坡荒岭”绿起来;城郊地带抓精品农业,把“新鲜美味”送进城。

  淄博经开区的乐田农业基地,凌晨两点便灯火通明,3吨翠绿的羽衣甘蓝正装车发往市场——这种因健康风潮走红的“超级蔬菜”,正是城郊农业精准对接市场的生动缩影。临沂沂蒙山区,农户种上耐旱的板栗、核桃,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生态红利”;东营黄河口,稻渔种养模式让“一粒米”牵着“一条鱼”,实现“一水双收”。

  从渤海之滨到沂蒙山区,从黄河岸边到泰山脚下,山东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让特色农业成为连接“田间”与“餐桌”“生态”与“经济”的纽带。如今的齐鲁大地,“粮满仓”的画卷越铺越广,“好风光”的故事越讲越活,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文/李娟)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