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向海而兴,海洋经济的蓝色崛起

2025-09-17 16:58: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桥吊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当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蜕变为百鸟翔集的世界自然遗产,当“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深蓝海域收获首批国产远海三文鱼,一个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海上新山东”正跃然眼前。近年来,山东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蓝色崛起之路,标志着中国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跨越。

 港链重构,世界级枢纽的协同进化。山东港口集团整合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打破“诸侯割据”的格局,通过一体化改革激活了港口集群。依托沿黄陆海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实现了与中西部腹地无缝对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推动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成为“一带一路”海陆联动核心枢纽。港产城融合政策,不断催生产业链裂变,推动了港口优势向产业、城市延伸。日照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集聚企业,烟台港海工装备物流园提供高效服务,青岛港跨境贸易平台赋能电商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船舶制造、油气加工等产业在港口周边集聚,让港口从货物“中转站”升级为价值“增值极”,重塑了环渤海湾产业格局。

  深海逐梦,科技创新的蓝色突围。在山东的海洋发展征程中,科创走廊的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沿半岛布局的海洋科创走廊集聚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大等科研力量,建成深海基因库、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在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技术高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体系,加速成果向产业转化,大力提升了山东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协奏,人海共生的可持续范式。黄河三角洲通过互花米草治理、潮沟疏通等工程,十年间从盐碱地蜕变为国际重要湿地。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数量显著回升,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业态兴起,形成“护绿——用绿——富绿”良性循环,提供了可复制的滨海保护“山东方案”。蓝色能源的利用,重构产业版图。渤海百万千瓦级风电场推行 “渔电共生”,风电与养殖兼容发展;万华海水淡化项目采用“余热+膜法”技术,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张问题。分布式能源、潮汐能等技术落地,构建起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体系。山东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绿水青山与蓝色经济同频共振,共同绘就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画卷。

  从港口整合的制度创新,到深远海开发的技术突破,再到生态保护的范式转型,山东正以蓝色崛起的实践,为构建新型海洋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在人类与海洋共生的长卷上,续写可持续发展的壮美篇章。未来,山东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海为墨、以梦为笔,在蓝色的海洋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向着海洋强省的目标奋勇迈进!(文/梅傲雪)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