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巨野辣椒红:山东“粮满仓”里的增收好风光

2025-09-24 09:06:2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巨野县陶庙镇的田垄间,晨露还挂在辣椒叶尖,农民陶永德弯腰掐下的火红辣椒,已不是寻常“土里货”——这抹红,是山东“粮满仓、腰包鼓”的鲜活注脚,是乡村振兴中“小作物种出大产业”的生动样本。在山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蓝图里,巨野小辣椒用亮眼色彩勾勒出别样“粮满仓”:不仅是谷物满囤的殷实,更是特色产业旺、农民收入涨的动人风光。

  红在田间:从“零散种”到“规模仓”,种出增收底气

  “过去一亩赚6000,现在净落7000!”陶永德手里的辣椒筐沉甸甸,心里的账本更透亮。巨野小辣椒的“红”,先扎根在规整的田垄间。早年农户零散种植时,商贩压价、行情波动是家常便饭;如今陶庙镇把“党建引领”拧进产业链,党员干部蹲在苗床选种,技术人员扎进地块防治病虫害,村集体攥着订单对接企业——“合同种植”让25万亩辣椒连成一片火海,干椒年产量突破10万吨,从“一畦一垄”的零星火,烧成“基地化、标准化”的燎原之势。

  巨野顺着农户种植习惯的“势”,踩着市场需求的“点”,把小辣椒从“散户自种”推向“连片基地”,既守住“粮袋子”基本盘,又打开“钱袋子”新空间。就像鲁西平原的棉花、胶东半岛的苹果,小辣椒的规模化种植,让山东“粮满仓”的内涵更丰盈——既有主粮的“满”,更有特色产业的“旺”。

  红在链条:从“鲜辣椒”到“全产业链”,垒起产业粮仓

  田头的辣椒刚摘袋,冷链车间的冷风已开始运转。陶庙镇16家冷链企业、3.5万吨仓储能力,像给鲜椒装上“保鲜舱”,让刚下田的火红直达千里外的餐桌;万丰镇晶香食品的生产线上,辣椒在流水线中变身辣酱、辣油,20多款产品通过京东、淘宝走向全国,40多位主播对着镜头吆喝:“巨野辣椒,鲜辣够味!”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链条,让小辣椒完成“三级跳”:从地里的原料,到车间的产品,再到市场的商品。鲁裕冷链的冷库、兴贵辣椒酱的生产线、晶香食品的直播间,把“地头-车间-餐桌”串成线,让2000多亩原料基地的辣椒不愁卖、卖好价,年产值500万元的“小生意”,做成带动5个乡镇的“大产业”。这恰是山东农业“延链强链”的缩影——如同寿光蔬菜从种植到物流的全链条、金乡大蒜从加工到出口的全闭环,巨野辣椒用产业链延伸,把“土特产”变成“硬通货”,让“粮满仓”升级为“产业旺”。

  红在民心:从“钱袋子”到“好日子”,晒出振兴风光

  “辣椒红,日子红!”陶楼村村民的笑容里藏不住底气。一亩地多赚1000元,25万亩就是2.5亿元的增收;晶香食品带动周边农户家门口就业,冷链企业让分拣、仓储成了新岗位。在巨野,小辣椒不仅红了田、火了厂,更暖了民心——老人能在基地摘辣椒赚零花,年轻人能在直播间卖特产,村集体有了产业收入,村容村貌跟着提档次。

  巨野的辣椒红,照见山东乡村振兴的巧劲——不贪大求全,只把“土疙瘩”里的宝贝做精做透;不盲目跟风,只顺着本地优势延伸链条。就像沂蒙山区的板栗、黄河岸边的大米,都靠着“找准特色、做长链条”,让“粮满仓”变成“好风光”。

  风掠过巨野的辣椒田,红辣椒晃出细碎的光。这抹红,是山东农业“多元发展”的注脚,是“藏粮于特”的实践答案。从田垄到车间,从订单到餐桌,更多“辣椒红”“苹果红”“葡萄紫”正在生长,共同绘就“粮满仓、好风光”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让山东的丰收,既有粮仓的厚度,更有民心的温度。(文/王鹏)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