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乡村IP:从文化符号到发展范式的跃迁

2025-04-18 17:05:3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乡村振兴的深层命题,在于如何让乡土文明与现代社会产生对话。当“乡村”IP成为热门概念,其意义绝非简单的形象包装,而是通过系统化构建,将乡村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识别、可参与、可持续的发展动能。这种转化既需要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更需完成价值逻辑的升级,让乡村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生态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文化符号:乡土价值的解码器  

  乡村IP的底层逻辑是对乡土文明的深度解码。每一片土地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从农耕节气的自然哲学到宗族伦理的社会智慧,从传统技艺的匠人精神到山水格局的空间美学。这些元素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而需提炼出具有当代解释力的符号体系。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对传统符号进行转译,在保留文化本真性的同时,使其具备跨界传播的能力,才能让“土生土长”转化为“土而不俗”。

  价值转化:从流量到留量的机制设计  

  流量时代的乡村叙事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真正的破圈发展需构建三级转化机制:文化认同带来情感共鸣,场景体验创造消费需求,产业延伸形成价值闭环。关键在于建立“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以IP内容为入口,延伸出研学教育、创意农业、数字文旅等业态,同时通过合作社机制将收益转化为公共设施建设、人才培育基金,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主体激活:新农人群体的角色重塑  

  乡村IP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人的觉醒。当城市精英主导的“代运营”模式难以为继时,需要培育兼具乡土根性与现代思维的新农人群体。这要求打破“输血式”帮扶逻辑,转向能力建设:通过数字工具降低创作门槛,借助协同平台连接市场资源,依托在地化培训提升经营素养。只有当村民从文化传承的旁观者转变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乡村发展才能摆脱“被代言”的困境。

  城乡互哺:新型文明关系的孵化器  

  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城乡文明的再平衡。城市为乡村IP提供技术赋能与市场通道,乡村则为城市消费升级供给精神疗愈空间。这种互哺关系需突破简单的产品交易,走向更深层的价值共享——城市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时需恪守文化敬畏,乡村开发拥抱现代商业时需守住生态底线。唯有形成双向尊重的对话机制,才能孵化出既有传统温度又有未来张力的新型文明形态。

  乡村IP的热潮终会褪去,但其揭示的发展逻辑值得深思: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通过现代性转化,让乡土文明重新获得定义价值的能力。这需要摒弃“贴标签式”的投机心态,沉下心来构建包含文化挖掘、产业培育、人才振兴、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当乡村不再是被拯救的对象,而是价值输出的主体,城乡中国才能真正走出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图景。(文/李月晖)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