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小渔网“织”出乡村振兴大图景

2025-08-26 16:46:3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晨雾里的滨州沾化河东李家村,五颜六色的渔网在农家院墙上晃——这场景里藏着个有意思的对比:曾几何时,这些网是仓房里“换不来钱的晾衣绳”,如今却成了“年销3亿的金疙瘩”。大高镇渔网产业从滞销到远销的逆袭,不只是个例的幸运,更藏着山东乡村产业突围的底层逻辑,值得掰开了看。

  破局的关键一步,是把“散沙”攥成“拳头”。百余年织网老手艺困在死胡同里时,缺的从不是手艺本身,而是组织力——家庭作坊各自为战,技术守旧、销路零散,再好的手艺也难成气候。村党支部牵头搞的“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则是做了件“聚能”的事:自动化生产线接上老手艺的“脉”,39家网店打通外销的“路”,零散资源拧成一股绳后,才有了“网盘手抛网占全国60%市场份额”的底气。这印证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朴素道理:基层党组织搭好台子,传统手艺才有踩上现代产业快车的可能,这正是山东基层治理赋能产业的生动注脚。

  更该关注的是“老物件”如何接上“新流量”。谁能想到渔网能成“网红”?80后主播一句“出海拍照绝对出片”,把捕鱼工具说成“打卡道具”,这可不是简单的吆喝——是给老产业找了新场景。山东乡村从不缺特色,缺的是让特色“破圈”的转化力。当年轻人拿起手机把织网过程拍成短视频,当网店把渔网按“海钓”“拍照”细分场景销售,本质上是用数字经济给老产业“换了赛道”。这提醒我们:乡村产业别困在“老本行”里打转,跟着新消费趋势转个身,老手艺也能成“新宠”。

  最实在的价值,是让产业红利“落进人兜里”。看乡村产业火不火,别只看销售额数字,得看村民眉眼里的光。“沾化织富工”成省级劳务品牌,留守老人妇女搬个小马扎就能一天挣百八十元,外出年轻人陆续返乡——这些细节比“年销3亿”更动人。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让人过得好,产业若只停在“老板赚钱、村民看”的层面,根基就不牢。大高镇渔网产业的暖处正在这,它把产业链的“末梢”延伸到了农户家门口,让产业成了“家家能参与、人人能受益”的民生工程。

  现在大高镇要往产业链上游走,建示范基地、搞高端研发,这步棋踩得清醒。乡村产业不能只当“加工点”,得往“微笑曲线”两端爬——有了研发能力,才能不被原材料价格牵着走;做了跨境电商,才能把市场从国内铺向海外。这恰是山东特色产业升级的共性方向:从“卖产品”到“做标准”,从“有特产”到“树品牌”,唯有这样,“小渔网”才能真正织成“大产业”。

  河东李家村的渔网还在风里晃,从“愁绪”到“喜色”的转变里,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密码:以组织力聚能,靠创新力破圈,用民生温度扎根。齐鲁大地上从不缺老手艺、特色品,若都能学到这份“攥拳头、接新流、惠民生”的智慧,乡村振兴的产业图景,定会比这晨雾里的彩网更鲜亮。(文/王鹏)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