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东:以“破立之道”筑牢北方经济“压舱石”

2025-09-05 17:03:0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北方经济大省山东以2025年上半年5.6%的GDP增速、全国领跑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占比过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交出了一份“压舱石”的硬核答卷。这份成绩,绝非偶然的数字跃升,而是一场关于“破与立”的深刻变革——破“产业偏重、能源偏煤”的路径依赖,立“创新驱动、绿色转型、链群共进”的发展新局,让这座传统工业大省在时代浪潮中,既托住了“稳增长”的基本盘,更蹚出了“高质量”的新路子。

 破局传统:让“老工业”炼出“新硬核”

  山东的底气,始于对传统产业的“精雕细琢”而非“一刀切”。当不少人仍将“钢铁、化工”与“低端、高耗”画等号时,石横特钢的车间里,正上演着“老产业”的逆袭:研发投入占比4%的坚守,让能承受1000兆帕强度的汽车用钢、腐蚀率降低50%的高强度锚杆成为“拳头产品”,多款产品市场占有率超50%;零碳智慧管控中心里,每分钟50多万个生产数据的实时流转,让全流程效率提升68%,年降本超1亿元。

  这不是个例,而是山东8858个工业技改项目的共同缩影。从老厂房里的智能生产线,到车间中的数字化管控系统,山东没有抛弃传统产业的“厚实家底”,而是用“技术赋能+管理升级”的双轮驱动,让“重产业”长出“高附加值”的翅膀。正如钢水在智能高炉中淬炼出“新硬核”,传统产业也在山东的转型中,从“规模优势”蜕变为“质量胜势”。

  立新动能:以“链群共生”育出“新脊梁”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山东的“压舱铁”,那新兴产业就是撑起经济的“新脊梁”。山东的巧劲,在于瞄准19条标志性产业链“强筋健骨”——这19条链不仅包揽全省工业90%的营收,更有七成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与未来产业,精准击中“从大到强”的转型要害。

  “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的成长,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关节里50多项核心专利的“硬核”,离不开山东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政策的“阳光雨露”;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背后是资金扶持、人才引育的“全周期礼包”。而在青岛城阳,链主企业中车四方的“磁石效应”,吸引240家配套企业扎堆落户,让轨道交通产业链从“单点强”变为“集群优”。今年以来,420个产业链难题的破解、27项支持政策的落地,正让山东的新兴产业从“星星之火”,聚成驱动经济的“燎原之势”。

 谋远布局:用“绿智双驱”打开“新空间”

  真正的“压舱石”,既要稳当下,更要谋长远。山东的远见,藏在“逐绿向新”的坚定步伐里,也藏在“科技转化”的通畅链路中。

  在能源转型的赛道上,山东正撕掉“偏煤”标签:东营100%绿电直连零碳产业园,让风电光伏“直接入厂”实现零碳运营;海阳核电3号机组稳步推进,未来年发电量可满足7000万居民需求;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7亿千瓦,新增用电全靠“绿电”供应,53.1%的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是对“双碳”目标最实在的回应。

  在科技转化的战场上,山东正打破“实验室到车间”的围墙:济南科技大市场里,780家服务机构、6000余名技术经理人组成“红娘军团”,从5万项专利中为晶镓半导体“筛”出关键技术,用“专利作价入股”破解企业难题。1400余项科技成果的挂牌成交,让“创新种子”在产业土壤里结出“经济果实”。

  从石横特钢的“智能钢花”,到“行者泰山”的“机械舞步”,再到零碳产业园的“绿电涌动”,山东的“压舱石”之力,从来不是靠“体量优势”的被动支撑,而是靠“主动求变”的闯劲与韧劲。这份“不等不靠、敢破敢立”的自觉,不仅让山东在北方经济中稳稳站定,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写下了“大省担当”的生动注脚。(文/王鹏)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