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品味七夕诗词里,穿越千年的浪漫情书

2025-08-28 17:06:3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银河两岸的星辰再度交汇,当喜鹊衔来跨越时空的鹊桥,七夕节带着千年流转的诗意,悄然叩响现代人的心门。在这个被赋予“中国情人节”美誉的节日里,古典诗词如同一封封泛黄的情书,将牛郎织女的相思与人间男女的情愫,编织成跨越时空的浪漫叙事。

  星河为证:诗中自有鹊桥横

  自《诗经·小雅·大东》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勾勒星宿神话,到东汉《迢迢牵牛星》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定格银河相望的经典意象,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诗行间逐渐丰盈。唐代杜牧笔下“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将宫女仰望星空的孤寂化作对爱情的隐秘向往;白居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则以苍穹为幕,书写天地永恒的约定。这些诗句如星子落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让现代人得以触摸古人对星空的浪漫想象。

  人间乞巧:针线穿梭的诗意栖居

  七夕不仅是天上双星的相会,更是人间女子的乞巧盛典。林杰“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以红丝万缕串联起凡尘对智慧与巧艺的虔诚祈愿;权德舆笔下“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将梳妆镜前的笑靥与星空下的虔诚交织,展现传统节日的烟火气与神圣感。这些诗句如同针脚细密的锦缎,将劳动、信仰与情感缝合成中华文化的独特纹样。

  情深不朽:超越时空的永恒追问

  当李商隐写下“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以悼亡之痛叩问生死相隔的无奈;当秦观吟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超然之姿诠释爱情的至高境界,七夕诗词便超越了具体时空,成为人类情感共鸣的永恒载体。正如纳兰性德在亡妻忌日写下“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将哀愁升华为对生命与爱的哲学思考,这些诗句如镜子般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真情的执着追寻。

  文化赓续:在诗意中重逢传统

  从战国时期《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朦胧情愫,到宋代苏轼以“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的豁达赠别,七夕诗词始终在演变中坚守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当现代人抱怨“年味渐淡”“节日失色”时,重读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恰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得一方诗意栖息地。无论是读诗还是写诗,都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让传统节日不再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记忆。

  七夕夜,当我们仰望星空,不妨让银河的波光与诗词的韵律在心中交响。那些“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刹那,那些“坐看牵牛织女星”的静夜,早已将中国人的爱情观、生命观镌刻成永恒的文化图腾。在这个属于诗与爱的节日里,让我们以诗为舟,溯游于时光长河,在古典诗词的璀璨星河中,重拾那份属于中华儿女的浪漫与深情。(文/吕一舟)

责任编辑:崔永霞